红十字会赈灾送棉被事件舆情分析

28.07.2014  18:36

7月中旬以来,受41年来最强台风“威马逊”影响,琼粤桂三省区几十万群众受灾。

7月19日,媒体报道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向海南省红十字会调拨家庭包2500个、夹克衫5000件,向广东省红十字会调拨家庭包1500个、棉被3500床,向广西壮族自治区红十字会调拨家庭包1000个、单帐篷100顶,用于支持三省区红十字会开展救灾工作。在灾区气候普遍高温的环境下,红十字会调拨几千条棉被和夹克衫的行为引起媒体和网友质疑。

7月20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杨绪生针对网上质疑回应称:“向南方灾区调拨棉被,主要是根据地方上报的物资需求,此外,昼夜存在温差,而棉被又能铺又能盖,所以在灾区是非常实用的,此次救灾中,民政部门也调拨了棉被。

7月20日,海南省红十字会三亚救援队队长陈锐接受媒体采访称,海南当地晚间气温在摄氏18度左右,如果不在室内或者在帐篷内,湿气很重,挺冷的,没有衣服和棉被防寒是绝对不行的。

7月21日,广东省红十字会负责人称,棉被在灾区的晚上会用得上的,请质疑的人到灾区现场体验一下,同时称棉被本来就有多种功能,不仅用于保暖。

媒体关注度分析

红十字会赈灾送棉被事件媒体关注度走势(单位:篇)

7月19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针对琼粤桂台风灾情启动救灾应急响应》的报道,文中写道:截至19日,总会已经向广东省红十字会调拨家庭包1500个、棉被3500床。新华社的这则报道得到了中国政府网、中国网、光明网、新民网、大众网等主流网络媒体转发,对中国红十字会灾害救援行动做了较为正面的宣传。

7月20日,新华网时政频道刊文《酷暑救灾送棉被“囧”了谁》:“三伏天里往气温超过30摄氏度的南方灾区送棉被,不知该发‘囧’的是谁?”新华网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类媒体纷纷仿照新华网的口吻对红十字会三伏天送棉被行为予以批判。中新网发文《三伏天送棉被 这份温暖好难消受》,荆楚网发文《三伏天的棉被“捂晕”了谁》,这些评论文章给中国红十字会造成了较为负面的舆论影响。

7月21日,海南网络媒体南海网发表文章《海南灾民:晚上需要御寒》,文中写道:南海网记者深入文昌灾区,灾民反映海南的晚上还是很凉,的确需要棉被,尤其是老人和小孩。以实地体验做新闻报道,用事实回应了质疑,为中国红十字会化解危机赢得筹码。

针对部分媒体和网友对红十字会救援行为的误读,《人民日报》在22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这是一种“常识惰性”:“看来,常识也有不靠谱的时候。一见反常就吐槽,也容易导致认知上的谬误。”因此,作者提出:“诚然,百姓监督公共机构是理所应当,但同时是否也应尽力摆脱成见,就事论事?一上来就揪骂,不是成熟的做法。”党报对此事一锤定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红字会所面临的舆论困境。

微博关注度分析

红十字会赈灾送棉被事件微博关注度走势(单位:条)

7月20日18时21分,@新华社中国网事发表微博:“三伏天!红十字会往海南灾区送棉被?”这则微博被@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湛江晚报等媒体微博转发,使得红十字会“棉被”事件在微博平台上开始热议。

同一天,@五岳散人在微博中对红十字会送棉被表示不解,情绪相对平缓地写道:“棉被绝对不是首选,无论是铺着盖着都是瞎扯,防潮垫(最好是气垫)、睡袋才是王道,折叠方便、运送轻松。紧急救灾谁送棉被啊,灾后重建差不多。”拥有500多万粉丝的@评论员杨禹则为红十字会辩解道:“以我曾于盛夏在南方水灾地区采访的经验看,很多夜晚,灾区是很凉的。就算年轻人一席一单便可度过,很多露宿的老人孩子确实是需要棉被来或铺或盖的。这是朴素的生活常识。

在争论棉被到底有用与否的同时,部分网友把矛头指向中国红十字会负责人赵白鸽,@敖评(认证信息:《当代工人》杂志社专栏撰稿人,粉丝20万)在微博中写道:“红会副会长赵白鸽曾公开表示3年内扭转红会的黑形象,否则主动请辞。3年已过,郭美美赌球被抓,赵白鸽稳坐官椅。扭转声名谈何容易,摆脱标签非一日之功,如果官员言而无信,红会焉能有公信?”引发了近4000网友的转评。

此外,@范炜(认证信息:衣加衣温暖行动发起人,粉丝107万)、@王志安、@北京厨子、@点子正等活跃网友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着微博平台上网友的关注热情。

【1】 【2】 【3】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