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追梦人

07.07.2014  20:38

黄路生

江西农业大学校长,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其研究团队201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2012年荣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团队奖。

他们都学成于世界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后聚居在这里,以中国人最熟悉的“六畜之首”——“”为研究对象,被农民兄弟亲切地称为“高科技猪倌儿”;他们坚守实验室二十几载,以科技创新惠泽民生;他们团结奉献,孜孜以求,以行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袤的赣鄱大地书写着自己的华彩篇章。他们就是江西这块火热红土地上执著的追梦人——江西农业大学校长黄路生院士和他的创新团队。

有一种本性叫爱国

作为农民的儿子,黄路生满怀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民生情怀,从小就感受到生猪生产对中国的特殊意义。

不同的家猪品种在体型大小、生长速度、产仔多少、猪肉品质等重要经济性状上有很大差别。是什么内在的原因形成了这些差别?为了探索猪种经济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1988年起,黄路生先后赴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及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家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受聘工作。1995年,时年30岁的黄路生获得新中国成立后畜牧专业领域第一位前苏联及俄罗期正博士学位。当时,俄罗斯畜牧研究所及德国哥廷根大学均邀请他留下来从事博士后工作,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国,他始终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应该有自己的国际一流的高瘦肉、高繁殖力的优秀猪种。

黄路生选择了回到母校江西农大从事科研工作。当时,黄路生一家三口挤在二间简陋的大学生宿舍里,与当年的大学生们住在一起,一住就是两年,没有厨房、卫生间,连床都是从学校后勤处租借的。生活条件的反差与巨大困难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忘我的工作热情。黄路生立刻投入到动物分子遗传标记及“中俄猪联合育种”的研究工作中。1999年底,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江西省第一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江西农大建立。

实验室始创之初,只有一间实验室、三名科研人员。作为学术带头人的黄路生为打造一支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高水平优秀团队倾注了无数心血。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创新团队,实验室坚持走“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育道路。一方面,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将世界知名的专家请到实验室讲学,柔性引进六名院士组成学术委员会,为实验室的发展建言献策,把握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培养将一批批年轻人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法国图卢兹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深造。黄路生前瞻性地布局整个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他结合每个人的学术专长和研究特点,克服各种困难、想方设法为年轻学者申请国际最权威的教授、专家作为他们的博士生导师。青年骨干得以在国际大环境中历练,吸收国外科研机构的学术理念和科研风格,提升了整个团队的国际化研究水平。

在黄路生的言传身教和带领下,有11名年轻博士从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西班牙、美国等国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听从他的建议回国工作,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追求,象候鸟般飞回江西农大。任军、丁能水、陈从英等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成长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专家。研究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农业部杰出人才创新团队和江西省首批科技创新优秀团队。201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2012年被中国侨界授予“创新团队奖”,并荣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团队奖。

有一种信念叫坚守

做科研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黄路生经常这样告诫自己和年轻的博士们。

二十载的四季轮回,实验室研究工作的进程表,记录着黄路生和他的队员们攻克的难关与承受的失败。为完成一项项实验测定,队员们常常守在实验室没日没夜;为采集种猪在生产一线的真实数据,黄路生带领着他的博士团队走南闯北,深入到全国24个省市70多个地方种猪场,放下行李穿上工作服,赶猪配种、杀猪取样、获取实验样品。他们在母猪产房旁安营扎寨、轮班蹲守,24小时全天候观察和记录母猪产仔后的系列“母性、护仔”表现,有时一个通宵都合不上一眼。南方夏日的酷热、难挡的蚊虫叮咬让博士们憔悴不堪,脸叮肿了,眼敖红了,工作服上散发着令人难闻的气味。为了获取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团队研究人员在不同品种的近万头实验猪中开展400多项表型指标的严谨细致的测试工作。屠宰测定前,师生们也曾被猪掀翻过、咬伤过,但却没有一个人退缩,现场实验工作人员何余湧博士、麻骏武博士回想起辛勤工作的日日夜夜,每每感慨万千。

为了建立全国最完备的地方猪种资源基因组DNA库,黄路生和他的团队用了4年半时间,足迹遍及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程47万公里,采集了国内现存的68个地方猪种(群)12700份DNA样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16个影响猪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为了亲手采集每一份样品,特别是采集藏猪的样品时,团队成员们翻山越岭。为了确保猪种的纯正,他们往往选择最偏僻的乡镇,在四川理塘,丁能水、艾华水等人住喇嘛庙,抵抗着高原反应坚持工作。有一天,博士们一大早就从县城出发,直到太阳落山还没有到达目的地,等完成任务返回住地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3点钟。在云南,从滇东富源到西双版纳,任军、幸宇云、晏学明等甚至创下了连续乘坐交通车42小时的纪录,下车时,双腿肿胀得连走路都很吃力。然而,在所有的这些工作中,最为困难的还是如何取得地方猪种所有者对表型测定及样品采集的理解与支持,为此,团队成员们付出了很多心血。身处地方院校的科研团队要率先在业界领跑,难度可想而知。

有一种美丽叫卓越

仔猪大肠杆菌K88造成的腹泻,每年致死率高达1%,2013年我国出栏猪总数达到7.16亿头,即约700万头仔猪死于腹泻,经济损失巨大。为了破解困扰养猪生产的这一难题,黄路生带领团队历时11年科技攻关,首次在国际上发明了仔猪断奶前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新技术。运用该技术只需花5元钱,在短短1个半小时内就能快速、高效地筛选出腹泻抗性基因的种猪。目前,该项技术已选育改良了覆盖我国所有20个生猪主产省的84个核心育种群,使受试种群的腹泻易感个体比例下降20%。这是我国种猪抗病育种技术的重大自主创新,实现了我国种猪遗传改良研究的重大突破。2012年2月,该项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2000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江西省国家技术发明奖零的突破。

前耕不断,再奏新声。2012年7月,为响应国家“2011”计划,黄路生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创建了江西省首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生猪遗传改良及高效扩繁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围绕我国生猪种业的重大现实需求,积聚了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等3家国内优势院士科技团队及6家生猪种业领军企业的创新力量,统筹凝练了关键科技创新任务,通过开展机制体制创新,实现生猪良种繁育技术的重要自主创新,引领我国生猪种业的科技进步与发展,获得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种猪产品,最终形成我国生猪种业的人才高地、创新基地、产业引领阵地和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为保障国家生猪种业安全,推动生猪产业的长效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重要贡献。

风劲正是扬帆时,面对国家的需求与人民的期盼,他们不敢有半点松懈。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上,植根江西这块红土地,黄路生和他的创新团队胸怀天下,情系民生,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以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实现着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改善百姓生活保障国家肉食安全的人生梦想。(赣才轩)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