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观?

04.08.2015  10:49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指出,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要加强劳动教育。(8月3日财经网)

  教育部指出小孩子不劳而获现象多了,指出小孩子一夜暴富的思想多了,这真是当今时代最大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所要面对的问题,更应该是整个社会所要面对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教育部开方为让孩子们多参加劳动。这一药方确实不错,可是这劳动职责应该如何落实呢?这又是一难题。

  在学校教育中,孩子们基本上没有了参加劳动的机会,在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人对于在校参加劳动记忆颇深,那时候孩子在上小学一、二年级时都参加学校的劳动,尤其是农村的孩子,麦收时老师带领去田里捡麦穗;秋收时,老师带领学生们摘棉花,还有就是帮助生产队割草。回到家里还要帮助家里干点儿家务或者是下田帮助父母干些农活,那一时代的人很勤劳。今天的孩子呢?土地都承包了,学校组织劳动是不可能了,学校也没有土地,孩子参加劳动也就是搞一下校内卫生了,校内卫生对于孩子来讲也算不得什么经常性的劳动,对于孩子劳动观点的培养是根本不可能形成的。再者就是现在的家庭教育呢?对于孩子更多的是溺爱,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可以说是万千宠爱集一身,不用说劳动,就是举着也怕摔了,含在嘴里亦怕化了,这样教育孩子怎么会培养出劳动的观点呢?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不会懒惰成性,自私成性呢?

  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呢?让孩子变得勤劳,让孩子不再自私自利,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呢?在培养劳动的过程中,教育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开展一些劳动课,如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还可以抓时间紧时间,带领孩子到田间看看,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这样教育的方式很容易做到。老师带领孩子们到田间走一走,看看大人如何劳作的,通过他们的亲身实践作用,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辛苦,让他们感受到一饭一菜来之不易。这样的教育方式,更能够提高孩子的思想,更能够让孩子们进步。

  在教育部门平时做好劳动教育功课的同时,家庭也应该让孩子们承担一定的劳动责任,父母在平时要主动督促孩子帮助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在农忙的时候父母也要带领他们下下地,让他们晒晒太阳,让风吹吹,出出汗,让他们明白劳动相当艰辛,只有家庭在教育孩子时承担劳动的责任,孩子们的思想才会有全面的转化。

  孩子需要劳动,孩子的思想也需要在劳动中培养,在当今社会,教育孩子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我们的祖国才会有未来,因此今天教育部门教育孩子有劳动的观点,放弃一夜暴富的思想,需要教育部门在这一项工作中能够做出文章来,同时家庭教育更要负责,只有一起发力,我们孩子的明天才更美好,我们祖国的明天才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