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 萍乡推进"三大工程"

18.07.2014  10:59

    萍乡市在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中,千方百计激活红色基因,在总结以往党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消除“末梢堵塞”,夯实组织基础,激发基层活力,突出典型引领,集聚正能量,全市党员干部积极俯下身子去当人民的“勤务员”,以实际行动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前不久,家住芦溪镇卫前社区的郁敏秋因自家建房与邻里发生纠纷,通过手机短信向镇民心民声互动平台反映相关诉求。不到半个小时,镇信访办主任周桂兰与司法所、村干部就一道来到现场,促成两家和解。

    一道无声的电波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紧紧地连在一起。今年以来,萍乡已经有无数像郁敏秋这样普通的百姓享受到政府快捷、周到、热情的服务。有地方诉求,渠道畅通;有人办事,处置认真;样样诉求有回音,件件事情有着落。这种全新的服务模式改变了一些政府机关“门难进”、政府官员“脸难看”的官僚主义形象,彻底消除了服务群众路上“最后一公里”的“末梢堵塞”问题。

    为了让党员干部真正俯下身子服务群众,萍乡致力于建立长效机制,将“零距离”服务规范化制度化,细化量化。全市建立了市、县、乡、村、片区(组或小区)五级服务群众网络,社区成立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窗口和服务阵地前移到群众家门口。市县乡三级搭建起“民心民声互动平台”,做到诉求受理有系统、分派诉求有告知、诉求办理有监督。同时,积极推行“360”便民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定点服务、上门服务、网络服务”三种服务方式,构建“乡、站、队、村、组、员”六位一体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3万余名党员干部与8.28万户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形成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群众、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共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

     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底气和实力

    有人办事,还要有钱办事,如何激发基层活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底气和实力?萍乡建立了党建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每年三县三区财政预算党建经费在3000万元以上,确保基层有钱办事。全面保障基层干部待遇,从今年起,按照每人每年500元的标准,对全市村民小组长进行专项补助。建立健全了困难党员帮扶专项基金,市县乡三级财政每年拿出约300万元,对生活困难和年满70周岁又无固定收入的党员,每人每月发放不少于30元到50元的“党组织关爱金”,让党员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2012年以来,萍乡由市级领导干部带头挂点,抽调市直机关干部组成37个工作组,各县区同步派出151个工作组,对全市188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集中帮扶,目前,全市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已经减少到68个。针对基层党组织部分党务工作者和党员学历偏低、年龄老化、能力不强等问题,萍乡在252个村成功实施了“公推直选”党组织书记,占全市行政村的40.3%,一批党性强、懂经营、会管理、群众认可的能人充实到基层组织岗位,有力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一直是萍乡市的“灵魂工程”,红色基因浸润着这片红土地。

    以“全民崇德,提升精神境界”系列活动为载体,全市开设了168个道德讲堂,每年开展道德讲座300多场次,28年坚持开展新人新事评选和“崇德尚善树家风”活动,全面推广芦溪县中小学实施课前一分钟德育教育经验,推广建立了近300个“龚全珍工作室”、组建了600余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并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常规性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使整个萍乡大地成为英模成长的“良田沃土”,造就了龚全珍、杨斌圣、龚德凌、肖玉玲、胡启初等一大批红色基因的传承人。截至目前,全市有1人当选“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3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人获江西省道德模范称号,2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9人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此外,萍乡还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龚全珍上“第一课”拉开活动序幕,各级党委(党组)以“学习弘扬焦裕禄、龚全珍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为主题,采取中心组学习会、集中学习会、支部学习会、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了“远学焦裕禄,近学龚全珍,我该怎么做”大讨论和演讲比赛,精心制作了以龚全珍先进事迹为主题的话剧《老阿姨》和广播剧《本色》等鲜活教材,组织观看龚全珍先进事迹报告会实录光盘、《龚全珍日记选》和精选读本,学唱歌曲《老阿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专题座谈讨论68次,观看《焦裕禄》等电影、纪录片1.28万人次。(来源:江西日报 李运球 记者 唐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