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柳和生在201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16.09.2014  04:33

      编者按: 9月15日,我校201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软件楼四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校长柳和生在开学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代表学校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加盟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对“”、“”、“”三个字进行了透彻解读。现将讲话全文刊发如下:

在201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柳和生

2014年9月15日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东华理工大学2014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作为校长与研究生导师,首先我要恭喜各位研究生新同学,你们经过了比高考还要激烈的竞争终于获得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其次,我要代表学校恭迎大家,热烈欢迎38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加盟东华理工大学。
      同学们,你们是我就任校长以后迎来的第一批研究生新生,我也是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研究生讲话。面对你们我还真有点忐忑,所以,我对这个讲话非常重视,希望能有几句能入得了你们的耳。不求句句是经典,但求几句能点睛。
      我读了9年半的研究生。28岁开始招硕士,32岁成为博士生导师,至今做了21年的研究生导师。在大学里履行过10年校长职责,有些感悟,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主要谈谈对“研究生”三个字的认识。
      首先说说“”。 研字左“”右“”。“石开”、“开石”,开石就得磨。所以读研磨难和折磨是免不了的。学校、导师不是虐待狂,不会成心折磨大家。但做学问,搞研究从来就是个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艰难过程。王国维先生形容做学问仿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同学们要有被折磨得人不像人的思想准备。研究生有两个任务:寻找“矿石”和开石求宝,也就是找项目和做项目,而宝藏就是创新成果。开石求宝主要靠自己,这也是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的不同。但导师会给你准备必要的基本条件,我说的是基本,不是全部,有些实验设备要你自己设计制造。我的实验室里,专用设备几乎都是研究生们自己弄出来的。自己弄出来的东西学生们看得可重了,毕业离开交给师弟师妹时那个认真劲,千叮咛万嘱咐的,好像是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别人。导师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帮你选“矿石”上,要么给你现成的“矿石”,也就是让你做现成的课题,要么指引你哪块地方有“矿石”,你自己去找。导师不好当,不能指错了方向,如果指了一个并无多大开挖价值的地方,那不是害徒儿们徒劳了吗?光指引方向还不够,导师还得为你“上路找矿”提供必要的盘缠和装备,好让你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导师应该关心学生,但导师通常很忙,不一定会经常找你,所以你要阶段性地让他知道你在干什么,干完了、干成了什么,下一步打算干什么等等。但你又不要指望什么问题导师都来帮你解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基本是你自己的事。你要为恰当的事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导师面前,而不要让导师看到你像看到“害虫”一样。我曾经有个学生,经常端本书或一篇文章说其中某个问题甚至某个公式看不懂,要我解释,这可是本科生的做派。没错,导师有释疑解惑之责,但对研究生来说,导师要释大疑解大惑,而不是具体的小case。导师一般都有个研究团队,有你的师兄师姐,多和他们交流,能解决很多细节的问题,这也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团队成员的经验教训对你就是财富,正所谓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前面说“”就是“石开”,俗话说得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理解“”就是精深挖“矿石”,精心找“矿石”,精细磨“矿石”。创新一是比别人挖得更精深,二是在找别人没有挖过的地方挖,也就是找的更精心,三是磨得比别人精细。这就要求我们一能沉得住气,稳得了神。沉得住气和稳得了神不是无理性的固执,而是有头脑的执着。二能耐得起烦,吃得了苦。搞科研,做学问,不可能顺风顺水,顺路顺脚。顺风顺水的海域里的大鱼早被人捞光了,你去最多捞点别人不屑要的小鱼小虾;顺路顺脚的山头的宝藏早被人挖尽了,你再去顶多挖点边角杂料。我念研究生的时候,做一个试验反复十几次正常得很。搞计算机仿真模拟,程序要自己编,程序调试那是非常辛苦,错一个字符都不行。那时候计算机落后,还不如现在的玩具,算一次要一天,结果不对又得重新调程序。三能受得起冷落,熬得了寂寞。做学问是一个从困惑、迷茫、煎熬到最终顿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少有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孤独和寂寞。甚至在一些人看来,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的时代,心无旁骛,专心学术无异于作茧自缚。但正是因为有了今天的作茧自缚,才会有明天的化茧成蝶。同学们,要想明天有实力傲,今天就得有耐力熬。尤其是选了难磨的“矿石”的同学更要有这个思想准备。我鼓励同学们选难磨的“矿石”,因为这更能锻炼能力。以上说了那么多矿呀什么的,咱们学校,矿业也是特色学科,如果说外行话了,希望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不要笑话。
      精诚所至中有个诚字。“”就是说在做学问,搞研究时,要端正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杜绝学术不端。不要老琢磨投机取巧走捷径,而当踏踏实实下功夫。我们常说攻读学位,这个攻是进攻的攻,强攻的攻,不是功名的功,不是工于心计的工。所以说做学问,搞研究只能是攻坚克难的强攻而非投机取巧的智取。不要把科研变成科演,表演就是敷衍。你敷衍学问,实际就是敷衍你自己。媒体上经常爆料出诸如抄袭、造假、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社会对此没有宽容度,东华理工对学术不端也是零容忍。学术不端表面上有小聪明,实际上是大糊涂。所以,对待学术问题,不要因图一时侥幸而导致一世不幸。不要老想着浑水摸鱼,你很可能摸到了螃蟹,咬你一口,很痛的。咱们要自己开石找宝,而不要偷石盗宝。如果说学业要求是一根标杆,我们要大大方方,姿势优美从上面跃过去,而不是偷偷摸摸,连滚带爬从底下钻过去。
      再说说“”。 ”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穷尽。我以为就是做事要尽力尽善,不求刚好,但求更好。大家把这个字拆开来看,顶上一点,中间一个盖,盖下面是八九。我理解,它寓意不能只满足八九不离十,要达到顶点,必须冲破中间这个盖。古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要你有能力,就应更上层楼,当凌绝顶。搞科研,做学问和做其他事一样,力不可及或情有可原,力不用极则理无可恕。这涉及到能力与态度的问题。态度好,能力强是最佳的。但如果不得不在态度好能力稍差和能力强但态度欠佳的人之间做取舍的话,很多用人单位宁愿选前者。能力稍差的人做事可能到不了高层次环节,但态度好会让你对每个环节放心,让你感到靠谱踏实。能力强的人可能可以做到高层次环节,但由于他的态度有问题,指不定会在哪个工作环节出问题,让人提心吊胆,很不踏实。如果在高层次的环节出了问题,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我有几个学生,是免试直升的,能力很强,但做事总是马虎,不愿意尽全力追求完美。要他们多做个试验,多分析几组数据,把一件事做到最好,他们说工作量够了。要他们把学位论文弄得更规范,他们居然说大丈夫成事不拘小节。我当时就火了,说:我不想在你毕业的时候和你翻脸,但与其让你今后在工作中丢脸,不如让我现在和你翻脸。我和他们说,别看这是小事,但小处见大,见微知著,细节彰显态度,细节决定品位。小事都做不好,你的上司还怎么放心让你做更大的事?这些同学毕业工作后都说我的这番话让他们很是受益。我和学生们讲,一个好的态度很重要,好比跑步,能力强或许跑得快,但态度好,你获得的跑道可能更宽更长,也就是施展才能的舞台更大。所以,做学问,搞研究不能形成“差不多就行”、“过得去就好”的坏习惯。从入学第一天就要开始注意,因为坏习惯犹如一条巨粗的缆绳,你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就无法弄断它。要知道,你现在满足于差不多,将来就会和别人差很多;你现在满足于过得去,将来很多坎你就过不去。温水升到99℃,还不是开水,再升高1℃,就会使水沸腾,这就是量变到质变。很多情况下质变没有明显的渐变过程,而是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突变,而你在这一突变之前停止了量变的努力,无异于差一厘米就可挖到更大宝藏而不得。总而言之,“”的寓意是穷尽,也就是达到完美。尽管完美是相对的,不完美是绝对的,但我们永远要尽全力行进在追求完美的路上。
      最后说说“”。 ”代表一种角色,也就是学生身份。研究生依然还是学生,主业还是学习。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学习有区别。区别就在于“研究”。如果说,本科生的学习,主要在于获取某些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主要是“研究”,主要是“创新”。探究新问题、创造新方法、发掘新知识,正是研究生生活的魅力所在。
      “”也表示一种状态,也就是还没有成熟,还需进一步培育和锤炼。作为研究生,你们和本科生相比,当然更加成熟,而这种成熟或许更适合于你们静下心来探讨那些需要叩问自己内心的问题。同学们作为研究生再一次跨入大学校门,身心已经历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心理上已告别了梦幻年代,这是你们知识积累和人生经历的必然;二是年龄上已跨入了人生最重要的创造期。有的同学讲,读研究生好比跟着导师打渔,最懒的是从导师那里直接弄两条鱼走,稍微勤快点的是用导师的网自己打两条鱼走,最勤奋的是从导师那里学到怎么织网,今后自己用自己的网打自己想要的鱼。希望同学们做这种最勤奋的人,不要蹉跎了研究生这段人生最重要的创造期。
      “”还意味着一种变化,即生长或成长。成长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丰富,更重要体现在通过扎实的学术训练形成独立的研究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严谨踏实的做事习惯。因此,无论你们今后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们今后进入哪个知识领域或者是职业领域,这些重要的能力和品质都是有效的通行证。为此,我想重复一段某著名大学校长的话:作为校长和一位研究生导师,我真诚地希望你们是为研究而来,是为学术而来。希望你们通过一段扎实、严谨的学术训练,让自己成长为具有全面素质和专业特长的新人才。为学术而来,但不一定是为学术而去。但为学术而来,你一定是为研究问题而去,因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从事什么领域,你将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们将来不一定都从事纯学术工作,但学术思维和学术精神却一定会伴随你们终身、帮助你们成长。
      好了,不多说,最后祝同学们学业顺,身体健,生活甜,前程美!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曹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