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凳龙和走马灯

06.01.2015  12:19

    “三十夜的火,月半(元宵)夜的灯”。每年春节、元宵期间,民间风俗要舞龙灯、挂花灯。在新建县昌邑乡、联圩乡及鄱湖地区一带,“走马灯”颇受民众青睐;在石岗镇地区,独具特色的梅烛灯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另外,蚌壳灯、蝎子灯、狮子灯等十余种造型各异的灯彩和场面壮观的大型灯彩表演,千百年来在新建县坊间一直流传下来。

     上新建爱好龙灯、梅烛灯、孔明灯等

    正月十五舞龙灯,欢欢喜喜闹元宵。在南昌不少地方,每年正月十五,都有龙灯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元宵节那天是最热闹的,敲锣打鼓,到了下午五六点钟,龙灯就要开始。”家住新建县西山镇的李驰告诉记者,小时候为了多看会儿龙灯,在家里迎完龙灯后,他就会一直跟着舞龙队伍,直到龙灯走完镇上所有人家。

    新建县文化馆馆长、副研究员陶学湖告诉记者,新建县共有19个乡镇,分别按地理位置分为上新建、下新建。一般来说,上新建比较爱好龙灯、梅烛灯、孔明灯等,下新建特别欣赏“走马灯”,主要分布在昌邑乡、联圩乡、南矶乡等鄱阳湖滨地区。

    “新建县灯彩种类十分丰富,还有马灯、蚌壳灯、蝎子灯、狮子灯等动物造型的灯彩,大家比特色、比技艺,做出各种动物造型的灯彩,种类多达十余种。”陶学湖说,新建县灯彩尤以石岗梅烛灯、新建走马灯为特色,均列入了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猜灯谜是元宵节期间应景的传统活动之一。据陶学湖透露,今年元宵期间,江西省第十五届灯谜锦标赛暨新建县元宵灯谜有奖大展猜活动将在新建县礼步湖公园举行,让老百姓度过一个“文化”元宵节。

     昌邑、联圩一带流行走马灯

    点燃灯笼内的蜡烛,一群活灵活现的马儿在灯笼里跑了起来,随着速度越来越快,逐渐出现“骏马奔腾”的景象,你追我赶,多姿多彩,惟妙惟肖,这便是在新建县昌邑乡、联圩乡及鄱湖地区一带较为流行的走马灯。

    走马灯又称“跑马灯”,有的地方称为“转灯”。据相关史料记载,走马灯是我国民间传统灯彩之一,其制作和把玩历史悠久,起始于隋唐,盛行于宋清两代,常见于春节元宵期间。古代文人墨客及民间乐此不疲,史籍及古典文学作品多有记载,如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就有相关记载。

    南宋时期周密曾在《武林旧事》中描述走马灯“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清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走马灯》中也详细地记叙了“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弛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

    陶学湖说,在民间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说的是一副关于走马灯的对联,成就了宋代名相王安石成名前的一段姻缘。上联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下联为:“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新建县走马灯传承人仅剩一人

    “在新建县,‘走马灯’虽谈不上盛行,但颇受民众喜爱和青睐。不仅可用来把玩欣赏,且含有‘转运’、‘马到成功’、‘走马上任’等吉祥寓意。”陶学湖表示,由于“走马灯”制作者甚少,因此其数量十分有限,属于稀罕之物,分布地区不甚广泛。目前,新建县走马灯技艺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介绍,走马灯虽然历史悠久,但能够制作此灯的人却为数不多。今年59岁的陶召俊是新建县走马灯制作仅剩的传承人。1972年至今,陶召俊便在农闲时制作走马灯,同时从事石雕、木工、竹编等民间工艺。

    陶召俊告诉记者,他的父亲陶波平擅长木工、竹编、石雕等民间技艺,他自小受父亲的影响,非常喜欢手工技艺,小学期间就经常做些零零碎碎的部件活,从初一到初中毕业三年内,父亲正式传授他走马灯制作技艺。2012年,陶召俊被确定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陶召俊说,“新建走马灯”地域特色比较浓厚,用竹篾、竹条及彩纸制作而成,形状与一般灯笼不同,为圆柱形,多棱多面,表面一般用白纸糊成。点燃灯笼内蜡烛或油灯,即会出现骏马奔跑形影。“点燃蜡烛或油灯,由于热气流的冲击产生动力来带动轮轴,轮轴下的各类剪纸马旋转起来,在灯光的映照下,看起来就像是马在奔跑。”陶召俊说。

    石岗梅烛灯用青蛙代替龙做灯头

    石岗梅烛灯又叫板凳龙,是元宵节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江浙地区,在新建县石岗每年正月十三晚上举行。对于土生土长的石岗人来说,“板凳长龙一出,幸福吉祥梦圆”。说起石岗镇余村梅烛灯的历史,当地较为年长的老人都会很自豪地说一句:“石岗的梅烛灯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石岗梅烛灯的兴起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它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今年76岁的余木生老人告诉记者,据《余氏家谱》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御驾石岗天子庙进香还愿,时值正月十三傍晚,余姓村民手执灯笼火把接驾照明;朱元璋龙颜大悦,重赏余氏家族,“自此形成风俗,每年正月十三晚余姓村民必然操灯舞龙,就是当前的梅烛灯。

    “传说以前余村的房子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建,形成莲花四合院。村民便在龙灯上加了几朵莲花意味‘风调雨顺’,后看到莲花上有只青蛙,村民提议把青蛙代替龙做灯头,图个‘丰收除害’,于是就成了现在的青蛙梅烛灯了。”余木生告诉记者,就这样梅烛灯成为余姓村民的节庆民俗活动,以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期盼新年新气象的到来,寄托着村民勤劳致富的美好愿望。

     “拆板后谁先到家谁发财

    陶学湖介绍,石岗梅烛灯由青蛙龙灯头、龙段(身)、龙尾三部分组成,由木板、竹片、白纸和各类花纸制作而成,龙灯头和龙灯尾还装有彩灯。青蛙头、龙身、龙尾的骨架均用竹篾做成,再糊上白纸和彩纸,饰以蛙眼、蛙嘴、蛙纹和龙珠等图案。龙灯头底部用彩纸做一个莲花座,青蛙趴于其上。

    据了解,石岗梅烛灯没有固定艺人,均由乡民目睹口传。青蛙头是整条龙灯的关键部分,挑选技艺较高的人制作。根据自愿原则,每逢农历正月十三,石岗余家村家家户户都会做好一节或几节“板灯”,连接起来做龙身。每节不带脚的板凳上都装有3个灯笼,两端各一个洞,用坚硬的茶树木棍连接,既可以直线行走,又可以左右转弯。每段龙身点燃3支蜡烛,远望是鳞,近观是灯笼。

    “以前常听老一辈的人说起,石岗梅烛灯历史上最长达到500多节,规模巨大,特别壮观。结束后会到一个固定的地方拆板,大家争相扛着板凳往家跑,谁先到家谁发财。”村民余水保说,近几年他都带着儿子一起撑板凳龙灯。

    “根据习俗,梅烛灯必须由男丁来撑,但很多村民在除夕过后早早地到外地打工。”陶学湖说,适合撑梅烛灯的男丁不在家,这户人家今年就可能不出“板灯”。“随着时间的推移,梅烛灯到现在只剩下200余节。”陶学湖遗憾地表示。 (记者 高小茜 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