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应用跨界激活功能:记录与反省人类的行为

12.09.2014  16:07

历史记录从未间断,而记录的工具和手法一直在变化。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石刻、绘画、摄影等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记录的形态和内涵,拓展了纪录片的价值。

革命的工具不如工具的革命。由胶片摄影机到电视专业摄像机到DV机,再到具有摄录功能的照相机、手机、平板电脑,一直到谷歌眼镜,短短几十年,纪录片的摄制工具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带来了记录功能、记录主体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明显趋势是“跨界”。特别是在记录主体上,从专业人士到非专业人士,从精英记录到大众记录,这是一场了不起的跨界行动。我们看过去的历史,更多看到的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才子佳人的历史,鲜见普通民众的生活史;今天,记录的历史和历史的记录正在被改写,普通人的生存境况、喜怒哀乐成为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手拍”已成了今天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那句关于纪录片的名言“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或许将变成“一个家庭没有纪录片,犹如一个国家没有历史”。

纪录片的艺术手法和节目形态也在跨界。从真人纪实到真人秀,《变形记》《爸爸去哪儿》等电视节目冲击着纪录片的概念,《圆明园》《大明宫》《故宫》以真实历史和真实历史人物为蓝本,却以搬演为主要表现手法,也让纪录片可否有表演性的问题受到关注。从非虚构到虚构的跨界,几乎动揺了过去以真实为内核的纪录片的理念。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通过实拍镜头加上特技制作,以纪实的风格逼真地展现了只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想象的事物:自由女神像倒塌,胡佛水库堤坝决堤,纽约、华盛顿等大都市重新长满森林,被人类践踏得奄奄一息的地球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这些景象并未发生,可是它却“真实”地呈现在屏幕上。人们并不觉得是在胡编乱造,恰恰感觉到它在思想上的震撼力。从真实(眼见现实现象)到真相(事物较为完整的整体)到真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纪录片艰难而又坚定地跨越着。

与此同时,纪录片产业蓬勃发展。既向资本市场跨界,众筹、基金、上市公司等如雨后春笋,范立欣导演的《我就是我》开创中国纪录片众筹的先河,筹得700多万元资金;也向电子商务跨界,火了“舌尖”,乐了饭店,前脚人文旅游纪录片,后脚跟进的是旅游名胜区;还向地产跨界,跨向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纪录片论坛、纪录片导演工作室、纪录片影像博物馆、3D制作、创意休闲街区、纪录片体验馆等,已呈现出产业集群的态势。

众多因素促成了纪录片的跨界行动。快速发展的技术成为纪录片跨界的急先锋,媒介深度融合成为纪录片跨界的必然趋势,政府扶持为纪录片跨界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当下人民大众对纪录片广泛而多元的需求才是纪录片跨界的真正推动力。新型消费群体的崛起,消费市场的细分及其变迁,用户体验新趋向,等等,已成为今天不可忽略的传媒新形势。如何由一到多,再由多到一,打通多渠道、多行业、多文化、多领域进行融合创新,是纪录片适应当下生态的智慧生存方式。

坚守与跨界同等重要。纪录片不论如何跨界,都不能丢了它的两种基本功能:镜子的功能和锤子的功能,镜子映照着人类的生存境况,锤子敲打着人类的良知。这两种功能是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对人类行为的真实记录与深刻反省。纪录片的跨界应彰显而不是削弱、丢失这两种功能。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