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遇上新媒体:“舌尖”之后怎么办?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投资1000万元左右,创造出2亿多元的收益,每一集收视都超过全国同时段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在国内六大视频网站的节目点击量也达6亿多次,还成了无数观众在微信、跟帖、微博、聊天、电话交谈中的主题,截至目前,已有35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节目播出权。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人们对中华美食的无穷回味,而最近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2》在CCTV—1的首播平均收视率则达到1.59%。一部纪录片能引发如此热度,是否意味着纪录片黄金时代的来临?
好故事成就纪录片
其实,纪录片在我国早已走出了那个备受冷落的年代,近些年,电视纪录片频道不断产生、大小原创作品纷纷问世、民营纪录片公司接连成立,连新媒体都将纪录片视为今后的热点。因《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春晚》等纪录片的热播,外界长期以来对中国纪录片“一不赚钱、二无收视、三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认知正在被彻底扭转。
《舌尖上的中国》确实把纪录片带进了一个新天地,谁也没有料到,将“吃”拍成纪录片也能赢得如此高的收视率。“舌尖”的影响力还从荧屏走向现实,“舌尖”域名被抢注、网友创作“舌尖体”、各大网站开设“舌尖”专题、相关食品甚至厨具因此热销,图文并茂的书籍一再出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教授认为,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把中国纪录片带进了公众时代,那么《舌尖上的中国2》则正在将纪录片引向产业化的征程。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更看重舆论由此开始的争论,他说这让人们不但开始欣赏纪录片,更让人们开始思考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是一次成功的纪录片品牌建构,从一个单独节目发展为系列节目,在长达两个月里成为传媒焦点,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将开辟一个纪录片新时代。中国纪录片需要这样的品牌,也需要更多的品牌产品。”不过,张同道也认为,目前对《舌尖上的中国2》在技术层面的争论比较多,但文化的、学术的,依然很浅薄,或者根本尚未触及。这也包括近些年对各类纪录片的讨论。“没有真正的、严肃的、深层次的纪录片批评,就不会有纪录片的迅速发展和远大的市场前景。”
事实上,早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前,一些优秀的纪录片已经播出,央视的《大国崛起》、上海纪实频道的《大师》等,都备受关注,但“舌尖”更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更加普及。不过,究竟什么是优秀的纪录片,至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是艺术性强的,还是道理说得透彻的,或是历史事实叙述得准确、清晰的?是收视率高的,市场收入多的,还是思想性强的?此外,扮演的、编创的可否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张同道认为:“2013年中国纪录片生产达到11000小时,其中称得上纪录片产品的只有1200小时。这就意味着,将近90%的片子不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它们无法从作品转化成产品再到商品。这些纪录片在完成播出之后,就被收入磁带库。”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市场对纪录片人的要求,不再只是拍出一部好作品,更重要的是制作出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化产品。
“2013—2014年度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年会”最近在北京举行,与会者关心的主题之一也是什么才算优秀纪录片。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强调以市场和影响力为依据,“无论进入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前提是要么能产生国际影响力,要么产生市场竞争力,如果这两点都不能产生,那一定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纪录片。”有一部收视率很高的纪录片《枪》,以枪传奇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关于枪支发展史的故事,通过信息的汇聚、音效的烘托、丰富的细节及动感的画面,吸引了观众。
“好故事”已经成为优秀纪录片的标准之一,因为纪录片是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的,而好故事可以跨越空间、跨越文化,实现共鸣。不过,有专家认为,“在挖掘好故事的过程中,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准确表达。”
【1】 【2】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