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大众安全的立体防护网(人民时评)
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奔向全面小康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安全与稳定是其中最为基础的方面,也是政府所应提供的最基本公共产品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提出具体要求,以确保公共安全、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相信随着《意见》的实施,社会治安防控运行将以更为完善的机制,为群众安全织就立体防护网。
发展高速期也是改革攻坚期和矛盾高发期,社会大众的心态颇为复杂。曾有人将当今中国比喻为一架正在起飞的飞机,飞机起飞时,乘客心里最没底,一些人看到的是优雅升空,另一些人感受到的却是剧烈颠簸。这个说法颇得几分辩证法的神韵。的确,社会发展在给绝大多数人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使部分人面临种种不确定,甚至担忧不安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奔向全面小康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安全与稳定,是其中最为基础的方面,也是政府所应提供的最基本公共产品。
安全是群众最朴素的期待,也是每个人心中最脆弱的部分。复旦大学去年底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在“反腐议题最满意、最普遍、最乐观”的同时,不公平感与不安全感成为相对广泛的负面社会情绪;而近日该校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另一项“中国发展社会效能指数”显示,社会心态整体基本面向好,同时公众对社会安全和环境舒适方面的认同感还较低。两个报告都指向社会正效能中的同一个关键之处,那就是安全。
不安全感是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它可能是社会发展的伴生现象,发展不均衡、社会变化快,公共服务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均等化不足,都会导致不安全感产生。相应地,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违法犯罪,尤其是影响恶劣的暴恐案件和个人极端犯罪,都严重影响人们的安全感。而执法司法领域的某些执法不公、暴力执法、司法腐败等现象,也加重了这种不安全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们进入风险社会和网络时代,科技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业风险、产品风险和交通风险,而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所导致的放大效应,则大大加剧了这些风险给人们带来的不安全感。
人民的期待即是奋斗目标。《意见》充分回应了人民期待,力图既让人民参与发展的过程、享受发展的成果,又能感受到充分的安全。加强巡逻减少盲区、严防公交暴恐袭击、加快城乡视频监控一体化和鼓励见义勇为等举措,系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旨归;重点服务行业实名制、公民信息一卡通、社会治安“一票否决”等规定,则是创新机制。尤具特色的是,将治安防控信息化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充分运用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而对群众力量的重视,以及对治安防控体系中法治思维运用的强调,也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保障。
平安建设是国家富强的坚强基石。近半个世纪的世界发展史表明,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良好的治安必不可少。人们期待,在《意见》发布之后,通过严格执行,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健全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一定能提升群众安全感,实现平安中国、幸福中国。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