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草成锦江西夏布谋变富贵丝 三个生产重镇走出各自特色

24.07.2014  12:09

    夏布,是一种手工织成的布材,又名苎布、生布,系由纯苎麻纤维纺织而成,过去因专用于制作夏令服装和蚊帐,故而得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苎麻耕种,并使用手工织布。神农誉麻,史称“富贵丝”。西力国家称苎麻为“中国草”。江西苎麻布为中国古代服饰的上乘面料,唐、宋时期被选为贡品,成为有名的“中国夏布之乡”。随着纺织业技术的革新,人造丝占据了消费市场的主流,夏布渐渐淡出消费者的视线。

    作为“夏布之乡”,江西仍为传承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坚守。记者近日探访新余双林镇、宜春三阳镇、上饶沙溪镇夏布生产三重镇,寻找夏布产业升级的良方。

夏布远销海外

夏布绩纱工序

绣娘刺绣

生产夏布

生产夏布

现代技术纺织的苎麻布料

现代技术纺织的家纺产品

    话说夏布

    三阳镇

    据记载,宜春夏布以“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绡”饮誉全国,其中心地带位于袁州区三阳镇。据该镇农办主任叶献文介绍,从1990年至2005年之间,三阳夏布有大小加工厂100多家,一天产上万匹,一匹夏布可出口创汇300美元。叶献文说,那时说起三阳,都会与夏布相连,成为全国著名的夏布之乡。2010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袁州夏布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沙溪镇

    上饶市信州区沙溪镇农民手工纺织夏布已有2000多年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80%的农民擅长织麻做夏布,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沙溪镇成为当时江南最大的苎麻集散地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沙溪手工作坊盛行,家家都有织布机,制作出大量棉麻制品。”沙溪镇分管宣传的武装部长郑智峰告诉记者,那时,从种植苎麻到夏布成衣都是家庭作业,从麻到布制作过程都用手工。

    双林镇

    夏绣,就是在夏布上刺绣。在新余,夏布绣已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是新余市重点文化产业之一。

    夏布是传统的日常用品,如今,新余巧妹们将夏布点化为工艺品甚至艺术品。目前,夏绣已成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之乡”新余双林镇,与江苏镇湖相比,夏布文化产业存在较大差距,还没有形成规模。

夏布交易市场

麻农在剥苎麻

手工织夏布

老人织纱给企业做零工

夏布

    丝丝伤痛

    难觅织布匠 难寻“中国草

    如今,走进宜春袁州区三阳镇,再也寻不到过去村村办厂、家家织机开动的生产场面,袁州区生产厂家由100多家减至3家。

    而鼎盛时,袁州区每天出产上万匹夏布,年主营收入近千万。当宜春夏布日益发展时,遇到了巨大冲击。“2005年开始,沿海发达地区从内地大量招聘民工,以三阳镇为中心的洪塘、金瑞、天台、水江等夏布生产地沿线乡镇有20多万人外出打工。从事夏布生产的劳力锐减。”该镇农办主任叶献文说,手工夏布制作逐年萎缩,到如今,家庭作坊也消失了。原先近3000亩苎麻也仅剩一些零散分割的小田块。另外,鼎盛时期的苎麻价格每公斤40~50元,后来逐渐下跌,到现在已跌至10元。种苎麻没钱赚也引起原料短缺,开工不足就造成了产业萎缩。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上饶市信州区沙溪镇。1990年前后,沙溪夏布主要销往上饶周边地区。2000年后,夏布逐渐打开浙江、上海等省外市场,2011年底,镇里有4家较大规模的企业,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新西兰等国家。

    “我记得当时,女孩子从十一二岁便开始学织夏布了,而现在沙溪本地会织夏布的人是凤毛麟角。”沙溪镇分管宣传的武装部长郑智峰说。

    “随着时代变迁,全棉、真丝的产品越来越为大家接受,再加上传统的手工织夏布非常复杂,利润又低,所以现在做夏布的人越来越少。从2012年开始,沙溪镇不再种苎麻。年轻人进入这一行业的越来越少,夏布逐渐淡出视线。”沙溪镇分管夏布企业的副镇长介绍。

    记者来到沙溪老街一郑姓农户的夏布手工作坊,五六名妇女熟练地抛甩手里的飞梭编织着夏布,织布机还是木制的,制作夏布流程复杂而耗时,工人要花上两天的时间才能织出一匹布。据说,一名女工忙一个月下来也就挣千把块钱。

    孤独闯市场 难捧大元宝

    说到夏布的衰落,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据宜春三阳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管理机制的缺乏,后来一些经营户在产品中“掺假”,失去了客商信任,尤其影响了出口声誉,使一些在日、韩等国成为抢手货的订单日益萎缩。

    2001年,在宜春市外贸部门做销售的业务员李峰,公司改制后,他到三阳办起了袁州日德麻纺织制品厂(简称“日德麻业”)。李峰告诉记者,他到湖南、四川等几大苎麻加工企业考察过,发现以单一纺织平面布料的家庭作坊式经营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必须走精加工、高附加值路子。于是,他注重产品研发,将粗糙的夏布制作成精美的提包、餐垫、挂帘鞋垫、帽子等100多个品种。这个不到100人的企业,年利润在60万元左右。

    “虽然目前经营形势还乐观,但一家企业独闯市场,总感觉孤单,没有借鉴和比较。尤其是在每年广交会上,宜春的展厅只有一个夏布展厅。我总想把三阳的传统产业再带动起来。”李峰说。

    经过多年的产业攻关和市场培育,新余夏绣受到大众喜爱,甚至成为市礼、省礼、国礼作品,被带到世界各地。然而,与四大名绣相比,夏布绣无论是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还是产业发展规模、从业人数、经营态势,都有很大的差距。在许多场合,夏布绣仍不为人所知,刺绣工艺也未得到认可。

    江苏镇湖是苏绣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获称“中国刺绣基地镇”等。镇湖总人口1.9万人,从事刺绣、裱绣、绣框制作的人员就有1.1万人。镇湖所属自然村大多按前店后坊的传统刺绣生产模式,体现原汁原味的刺绣家庭作坊特色。镇湖的绣品销售收入达数十亿元,年均增幅达16.5%,刺绣已成镇湖的支柱产业,刺绣销售产值占销售总产值的比重达75.2%,占农民收入的65%。

    “夏布之乡”分宜县双林镇与江苏镇湖相比,发展夏布文化产业有较大差距,还没有形成规模。目前,新余市从事这个产业的有10家左右,但有一定规模的仅两家。从事夏绣的专业人员不多。新余夏绣的声誉和艺术价值远不相符的是其市场行情,夏绣产品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但销售量却只是零头。

    富贵变身

    精织细制 土布变高大上

    上饶沙溪镇目前有7家夏布企业,有外资投入的,也有本地居民创办的。这7家企业集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自营进出口企业,生产的苎麻布及染色丝布远销韩国及东南亚,去年年产值达6亿元,税收3000余万元,为本地创造了2000多个工作岗位。

    在上饶市隆润麻纺织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新型夏布纺织设备正在高速运转,从盘线到织布,再到浆洗,全部实现机械化生产。近年,为增强竞争力并提高利润,有些企业不再单纯出口坯布。“由于夏布是传统手工编织,我们的运作模式是‘公司+厂家+农户’联合闯市场。传统夏布只能靠手工技艺生产,生产力低下,沙溪的夏布其精细程度只能达到一般细布水平。而我们企业目前出口韩国、日本的都是初级产品,也就是粗坯布,出口到日本、韩国后,他们还要深加工。”该公司销售部负责人陈总介绍。

    记者看到,由农户制作的手工坯布,看上去很是粗糙,与皮肤接触感觉有些不适。陈总告诉记者:“手工夏布因工艺守旧,效率低、成本高,穿着不舒服而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

    据陈总介绍,沙溪的夏布也有高端货,但价格不菲。他指着展示厅的一套(17件)丧葬服饰说:“这样一整套普通丧葬服饰至少要卖四五千元。”而边上一件由精致夏布织成的日本和服,一般卖五六万元一件,“所以高档夏布服饰几乎很少人购买”。

    据业内人士介绍,用高档夏布生产出来的高档床上用品,在韩国的乐天百货商场、现代百货商场,每套零售价超过1万元人民币。

    “夏布曾是上至皇室,下至平民的生活用品。据预测,10年内,国际麻类服装和制品的潜在市场潜力很大。沙溪夏布需依靠科技,进行深加工,用流行时尚的艺术设计、文化包装去提升夏布的生活指数,赋予更多附加值,让它以新面貌活在当下,同时扩大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走出单一粗放型盲区,才能重现昔日辉煌。”沙溪镇当地的一名麻纺企业老总说。

    融古贯今 画绣走出深闺

    1999年,江西恩达家纺公司精心制作了10余幅夏布绣品,作为对外交流的礼品带到日本,受到友人高度评价。

    2004年,新余“绣娘”张小红创办了江西渝州绣坊。

    夏布之乡——双林镇媳妇徐小梅,投资200万元成立江西夏布文化传播公司。着力打造夏绣等夏布文化产品,绣品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篆刻等,并注意吸收现代工艺。

    2011年11月底,在中国北京礼品交易会暨国务政务礼品、大师精品展暨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20余幅新余夏绣精品惊艳亮相,其中经一年精绣出来的6米长、0.45米高的《富春山居图》夏绣长卷,经评委认真评议,荣膺金奖。

    近年,新余又推出夏布衍生品,兴起夏布书画创作,将精湛的书画艺术与古老的夏布文化完美结合,绽放出璀璨光彩。新余市工艺美术大师胡秉义的夏布画《邀得祥云伴家山》,在全国送选的数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夏布绣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夏布绣不仅仅是艺术品,还需成为被人消费的实体商品,走进千家万户。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染织与服装设计系教授、浙江民间美术家协会主席裘海索说,夏布绣要作为商品走出去,不仅需要专业人士、文化界的内行人,还需要非专业人士共同参与,传播到世界各地。即艺术性和商品性相互依存、互为滋养。

    内外兼修 要重识富贵丝

    在宜春袁州日德麻纺织制品厂,记者看到这个作为三阳镇夏布产业的“种子”企业再也不是原来传统粗放加工方式,除织布沿用手工木机外,产品的染色、裁剪、缝制基本机械化,一匹原料布比粗加工的附加值翻了几倍。该企业的创办者李峰称,他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发动农户在涉足这个产业,一家一户,从当地人手上收集织纱,动员中老年富余劳力到企业织布,就是希望宜春夏布重振雄风。李峰说,他要守住夏布传统产业“火种”,逐步向文化产业推进。现正将20余个产品放进当地的旅游景区展销,改变过去以出口为主、当地见不到本地传统产品的尴尬。

数万元一件的上等夏布服装

夏布制作的商品

    发展前景

    企业可建自有原料基地

    宜春袁州区工信委分管苎麻产业的党委林委员告诉记者,如何使这一传统产业重整旗鼓,成为一道经济工作的新课题。根据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定位,区政府已经不将纯夏布生产作为主要产业,但不意味着这个产业彻底退出市场。区政府在“日德麻业”作为传统产业示范外,又推精、尖、优的创新品牌。2011年,又对唯一一家国有苎麻纺织企业江西苎麻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改革,重组成江西井竹实业有限公司,成为一家集苎麻种植、生物脱胶、产品开发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苎麻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从事苎麻纺织技术的高级工程师邝先生告诉记者,市场变幻风云莫测。企业应具有前瞻性,利用富余资金储存原料不是长久之计,应扩大与原麻产地的合作,逐步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再选准适销对路的深加工产品,宜春的苎麻传统产业将有更好的天地。

    抓住内需这个新动力

    针对夏布现状,上饶沙溪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植物性天然纤维的消费量与日递增,内需将成为麻纺行业发展的新动力。如果规划合理,各项计划、政策落实到位,产业未来前景无可限量。

    记者了解到,信州区政府近3年内考虑在沙溪镇建立麻纺织特色产业基地,到2015年后,逐渐实现“基地+公司+市场+农户”的市场雏形。力争5年内培育省级名牌产品1至2个,最终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让夏布绣成第五大名绣

    2010年起,新余市出台一系列政策,该市文化产业规模及相关产业产值得到稳步增长,文化产业聚集区初步形成,文化项目和文化企业活力增强。夏布绣已跻身中国28个绣种,是江西一个在全国绣种中比较耀眼的明珠。

    中国美院织染系、上海工美职业学院、浙江省文联特聘专家陈水琴表示,我国四大绣种是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如今,夏布刺绣异军突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砚祖认为,要传承和发展夏绣文化,必须让夏绣博物馆发挥作用,中国刺绣再添一大绣种,可能就是夏布绣。(来源:信息日报 记者陈国菊、王敏君、何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