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为公终身为民好干部曾建:不能让百姓满意就是失职

03.07.2014  14:35

  今视网7月3日吉安讯(记者 胡康林)2月23日,一个普通的周日,然而,对于吉安的干部群众来说,这个日子,却永远透着伤痛,令人扼腕叹息。

  在这一天,江西省吉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第一副院长曾建积劳成疾,突发重病,经全力救治无效病逝,年仅58岁。

  曾建,参加工作四十年,从事组织工作逾二十年,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始终发扬和践行井冈山精神,始终保持组织部门的优良传统,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对工作“安、专、迷”,是新时期组织工作干部的优秀代表。

  宁可让身体透支 也不让工作欠帐

  刘福华,是吉安市人社局的党组成员。2011年11月,曾建到市人社局任党组书记、局长时,刘福华任局规划财务科长。由于工作关系,两人接触较多。“市人社局是他工作的最后一站,与他一起度过的每一天,都让我们感到记忆犹新,弥足珍贵。

  谈起曾建,刘富华这样评价:宁可让身体透支,也不让工作欠帐。刘富华回忆说,虽然曾建身体不太好,但对工作毫不含糊、热情似火。对于他来说,废寝忘食,加班加点是工作的常态。“有时吃饭都在想工作,经常在餐桌上和休息时间给我们打电话,说他的想法,甚至在病床上,他想的最多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单位的工作。

  2008年冰冻雨雪灾害,为了保企业,曾建带队抢修通信,扎进遂川、万安大山,一进去就是大半个月。妻子希望他回家拿点衣物再去,曾建说:“电话线杆都倒了,通信全部中断,我不能离开!”她哪里知道,在山里,曾建已经累得咳血,同事劝他回家,他坚持留下。“在万安,他一心掰成两半,一半装着山下,一半装着山上,但是,在大灾面前,他早已忘记自己严重透支的身体,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吉安市工信委产业科科长罗琴玲几度哽咽的回忆说。

  2012年12月中旬,曾建带队赴遵义、贵阳等地洽谈劳务合作事宜。凌晨三点上火车,两天两夜吃泡面。由于奔波劳累,加上身体有病,曾建下火车时难以喘气,脸色发黑,同事们都劝他在宾馆好好休息,可第二天一早,他又“精神抖擞”的出现在劳务合作协议的签字现场。这也是吉安首次在省外建立市级劳务输入基地。

  由于过度劳累,今年2月18日下午,曾建又一次病倒。他没有跟单位任何同事说,只是叫司机把他送进了医院,并反复交待:“不要跟局里讲,谁都不要说。

  18日晚上,曾建出现了明显的咳血症状;19日凌晨三点多钟,剧烈咳嗽,出血不止,持续了十多分钟;到了20日早上7点多钟,又一次大出血。“这时候,先行赶到的局领导发现情况不对,不顾他反对,赶紧给班子成员打电话,再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曾建同志的病情高度重视,指示要尽全力救治,先后请了三批专家来吉安会诊。

  22日,曾建的病情在不断恶化,出血量还在增加,他的身体虚弱到了极点。局里的同事来看他,嘴角还留着血渍的曾建只说了一句话:“大家快回去上班吧,不要耽误了工作。”“没想到,这竟成了他在这个世界上说的最后一句话。”回忆起曾建的离世,刘富华有些哽咽。

  “算了,不说了,说不下去了。”曾建生前的一位司机在追忆曾建时,也几度落泪,悲伤的情绪,让他说不出话来。“每次在车里,他和我谈的最多的是工作,很多时候,他都会让我谈谈我的见解,他说每个人的看法都很宝贵。其实我看得出,他好累了,无时无刻都在为工作操着心。

  把百姓捧在手上 将民生系在心间

  “我们做的工作,如果不能让百姓满意,那就是我们的失职”。这句话,是曾建生前常对干部说的一句话。每个人都说,曾建关心百姓远远胜过关心自己,只要是关乎百姓的事,曾建就要执着到底;只要是提升民生福祉的事,曾建就要推动到底。

  永新县龙田乡巴家村,是市人社局的挂点村,由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村民只能种一季稻,生活较困难,曾建对此非常焦急,在他的四方奔走下,终于建起了一个排灌站,使一千多亩稻田可以种上两季水稻。至今,巴家村的群众仍念念不忘,这位帮他们解决生产大难题的好干部。

  曾建常跟下属们这样说:“如果不能让老百姓满意,那就是干部的失职。工作不要怕难,当你感觉到束手无策时,就到基层去看一看、到群众中去走一走,他们会告诉你如何做。

  “曾书记一直是个闲不住的人。”现任峡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陈志安在回忆曾建时,良多感慨。陈安众和曾建在峡江一起工作了六年,陈安众说,他听曾建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一日无所为,三日睡不安;两天不下乡,心中常恐慌”。

  除了日常办公,曾建最常做的事就是下基层。组织部门的老同事至今还记得,那时候曾建的下乡登记本总是满满的,全市每个乡镇、大部分的行政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峡江老司机史进的记忆里,一双解放鞋、一双雨鞋、一顶草帽、一条毛巾,陪伴着曾建走遍了峡江100个行政村、1000多个村小组。而在他的手提包里,始终装有六件东西:重要文件、干部名册、工作手册、民情日记、峡江地图和手电筒。每到一个村组,他都会在民情日记本上做好记录:走访了哪些村组和农户、发现了什么问题、问题的最终解决和落实情况等等,同时又不忘用铅笔在地图上作出圈注。

  曾建的工作手册和民情日记用完一本又一本。“记得曾书记调离峡江时,是我帮他整理的办公室,我清了清、数了数,足足有60本之多。而在那张早已经泛黄的峡江地图上,每个村组都用铅笔作了圈注,一个一个,密密麻麻。”陈志安说,曾建下去基层,到的最多的是偏远村组,访的最多的是贫困户和老党员,问的最多的是群众的生产生活。

  马埠镇最偏远的绵丰村,距离圩镇二三十里,坐落在深山坳里,不到十户人家,曾建翻山越岭一路步行进去了,直到夜里8点多才打着手电筒出来;罗田镇最偏远的江口村,紧靠赣江,遇水十涨九淹,他多次搭乘着镇里的皮卡车,一路颠簸着进去了,现场指导抗洪救灾;金江乡最偏远的老屋场村,位于万宝水库库区的大山深处,他跋山涉水坐着小船进去了,在库区一连住了两个晚上,走遍了库区8个自然村。

  “有一年,曾书记得知我县万宝水库渠道长年没有清淤,堵塞严重,影响灌区4个乡镇的农业生产,他立即召集沿线4个乡镇的党委书记、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水利技术人员,从灌渠尾端沿渠而上,仔细察看渠道情况,一直走到上游出口。”那是一条长达20多公里的渠道,曾建带着大家,愣是从清早7点半一直走到下午4点半。回来后脱下解放鞋,他的双脚已经磨出了血泡。在他的推动下,水渠很快得到彻底清理,确保了灌区农田的丰收。

  勤勤恳恳做事 清清白白做人

  曾建身边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他的座右铭:“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曾建出生于干部家庭,母亲刘樟英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担任县级领导近20年来,他始终牢记母亲教导,将廉洁自律作为一种修养和美德。

  作为全县分管党建工作的领导,曾建对干部作风建设要求高、管理严、抓得紧。

  他的眼睛里揉不进一粒沙子,这一点上,峡江的不少干部领教过他的厉害。陈安众回忆说,曾建下乡镇检查指导工作,往往不事先打招呼,而是一竿子插到村组了解情况后,再转到乡镇机关,很多干部常常被问得面红耳赤。为整治干部“走读”之风,曾建经常晚上下到乡镇突击巡查,还时不时夜里电话查岗,并要求干部用固定电话回复。

  虽然对干部要求严格,但是干部有些实际困难,只要不违反政策,曾建都会热心主动帮助解决。当时的峡江干部,打心里是既怕他又敬重他,受到批评也是心服口服。

  对他人如此,对自己更是如此。在市工信委担任一把手,曾有一个企业老板找到他,塞给他一个厚厚的红包,希望能拿到国家相关补贴项目,但被曾建严辞拒绝。

  每次去遂川,他总是只身一人回家看看老母亲,从不让工作人员陪同,也从未惊动当地的领导。弟弟、妹妹下岗多年,生活拮据,他宁愿生活上接济他们,也绝不利用职权或身份为他们谋求便利。曾建公私分明,手机话费都是自己去交。带队去外地招商,从不住高档酒店,从不进娱乐场所,从不去旅游景点

  2001年7月高考时期,曾建担任全县高考考务委员会主任,可那一年也正值他女儿参加高考,作为女儿的人生大事,身为父亲的他,也没有回家。“高考结束后,女儿给他打来电话,站在一旁的我,听到的满是一个父亲的愧疚。

  2003年“非典”时期,形势异常紧张,作为全县防控“非典”指挥长,曾建一直坚守岗位,忙得一个多月没顾得上回家。“当时,他七十多岁的老母亲病重住院,远在遂川的妹妹给他打来电话,我看到,他一个人在办公室偷偷地抹眼泪。

  “很多亲友都说我大哥是个“无情无义”的人,其实他们不知道,大哥是最重感情的,一直以身作则,引领我们重孝道。”曾建的妹妹曾华说,1996年,他们的父亲病重时,曾建请了一星期的假,整天衣不解带地侍候,直到父亲离世。之后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带着家人回来扫墓,还在工作生活中像父亲般照顾和教导兄弟姐妹。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女儿、女婿的一则讣告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遵从父亲遗嘱,丧礼从简,免收礼金”。曾建爱人说,因为病情来得太突然,曾建连一句遗嘱都没能来得及留下,讣告是她和女儿商量后决定的。她说:“曾建一生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他一定会为此感到欣慰的。

  热爱教育事业 重视人才培养

  曾建于1981年大学毕业分配到白鹭洲中学任教,1982年任团委书记,1986年任副校长。“他热爱教育事业,看中人才培养。”白鹭洲中学高级教师王荣甫说,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曾建用心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探讨学科认知规律。他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熟悉他的老同事都说:“他从来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教学管理工作上。他喜欢和同事探讨教学体会,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在曾建教书期间,“不耽误学生一节课,努力上好每节课”是他的教学原则。曾建重视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主张“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创新,使学生乐学、会学。他的学生都说:“曾老师为人和善,上课有趣,教法灵活,善于启发,我们喜欢上他的课。

  曾建关爱学生,注重学生健康成长。在吉安,每年汛期白鹭洲都要涨洪水。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通往白鹭洲中学的是一座简易的浮桥,学生过往很不安全。每次涨洪水,曾建都担任抢险突击队长,昼夜奋战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涨水期间,曾建每天都要到浮桥上护送学生,看到学生安全上学和放学回家,曾建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在他和学校领导的积极争取下,1987年,一座崭新的“白鹭桥”终于建成了。这座让无数学子通往成功彼岸的大桥,凝聚了曾建大量心血。“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吉安一直存在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留住难的问题。为此,曾建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他平时总是叮嘱我们,对待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我们的硬条件不行,就要用软环境来补。”吉安市委人才办主任郭道经说,曾建是一位求贤若渴、关心重视人才的好伯乐。

  2013年5月,北大、清华5名博士后联名写信给市委主要领导,想到吉安来发展。当时正生病在医院打点滴的曾建得知这一情况后,很快就带着工作人员赶到北京与他们一一面谈;清华大学3名博士在永丰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他冒着高温酷暑专程去看望,勉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为当地发展多作贡献。

  2012年初,留学美国的张博士在吉安创办了一家高科技医药公司。去年,经过市委组织部推荐,张博士作为吉安市唯一人选参加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评选。

  “当得知张博士顺利入围由人社部、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答辩,并且全省只有3个人入围时,曾部长非常高兴,他说,这是一次好机会,我们要多做做工作,争取成功。”尽管工作很忙,曾建还是挤出时间,几次到企业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他还准备今年上半年去天津公司总部拜访张博士,争取把公司的部分研发机构迁到吉安来。可谁也没有想到,病魔无情,这竟然成了曾建未竟的夙愿。

  曾建病危期间,市中心医院从省一附院请来一位姓徐的博士为他会诊。当时,他刚刚咳了好多血,嘴角的血迹还没擦干净。听说是省城来的医学博士,他一下子提起了精神,对徐博士说:“吉安特别需要像你这样的高级医学人才,如果愿意,欢迎来吉安工作。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没有好好歇一歇,心中牵挂的仍然是吉安的人才事业。

  积劳成疾 倒在工作岗位上

  2014年春节,恰逢吉安市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最后冲刺,此时,曾建的胸部出现了经常性疼痛,爱人劝他去医院好好做个检查,他却说:“现在是关键时期,等忙完这阵子再看吧。”谁知,这一等,竟让夫妻二人阴阳相隔。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筹备办行政部部长吴桂芳回忆,为了争取2月14日一次性通过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设置评议,确保市里确定的今年秋季正式招生目标如期实现,曾建带领学院筹建办的工作人员,一直忙到除夕晚上8点多才回家。大年初三,他们就上班,加班加点补充完善学院申报材料,精益求精细化、优化学院参加评审的幻灯片。申报材料改了又改,幻灯片做了又做。

  2月14日7时,曾建和学院筹建办的工作人员,从吉安赶去南昌。10时多到达南昌后,曾建就直奔会场,预讲参加评审的幻灯片。“记得那天中午我们吃完中饭后,他一个人躲在房间,前前后后练习了三遍,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一定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期望,把我们学院设置牌照拿下来。”吴桂芳说。

  评审会上,学院的各项筹备工作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交口称赞。46个专家,有44人投了赞同票,一次性高票通过评审,为学院最终顺利获得省政府批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月23日,因积劳成疾,突发重病,58岁的曾建带着一肩风尘、一脸倦容、一丝遗憾,走了。他,未能亲眼看见吉安职业技术学院设置获省政府正式批复的红头文件。从2月18日入院到离开,仅仅五天时间。

  至今,吉安市委书记王萍的手机里还保留这样一条短信:向书记报告,吉安市职业技术学院的设置,今天下午以96%的高票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评审。这是元宵节当天,曾建发给书记的最后一条短信,也是他工作兢兢业业,一生勤政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