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北京城经历四次大改造:打通皇城到长安街

01.04.2015  18:16

  明清皇城四周均筑有高大的红墙黄瓦的皇城墙,四面仅有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四座对外的城门。皇城内不许兵民通行,一直没有宽阔的通衢大街。东西仅一条通道,即紫禁城后门神武门与景山前门之间的通道。但两门之间还有北上东门、北上门、北上西门三座门相隔。往东,行不远即无路可通。往西,在大高玄殿前有三座高大的牌坊。北海与中海之间的金鏊玉栋桥很窄,过桥后地安门内大街也不宽,且路两旁大树夹持,可见这条通道并不适宜通行。南北通道有两条,紫禁城东边的南、北池子与西边的南、北长街。它们与紫禁城仅咫尺之隔,只是幽静的小街。这两条小街到达南皇城墙即被堵住,不能再通行。封闭的皇城,严重阻碍了北京城市的交通。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布了《城镇自治章程》,由内务府责成京师警察厅管理市政工程事宜,开始筹划对北京道路的改造。但真正实施,已到辛亥革命之后。

   壹 打通皇城到长安街通道

  1912年,在南池子和南长街南端的皇城墙上各开了一大两小三个券门,打通了两条皇城通向东西长安街的通道。这两座券门样式十分简单,但又极具传统意味。券门与原皇城墙结合得天衣无缝,仿佛古已有之,至今仍矗立在东西长安街上,成为当初成功打通皇城道路的标记。

  灰厂街即现在的府右街,在中南海西侧。南端也被皇城墙所阻,不通行。在打通南池子与南长街南口时,同时打通灰厂街,在西长安街上又开辟了一个通道。

  另两个开口,一个在皇城东北角翠花胡同。翠花胡同是王府井大街北段西侧的第一条胡同,西至东皇城墙。在这里打开通道后,从皇城可直达王府井大街。离当时在马神庙(现景山后街)的京师大学堂很近。另一开口在北皇城墙现地安门西大街厂桥附近。开通后出皇城即可通向德胜门内大街,直达德胜门。

  当时,在中南海南墙上也没有门,墙内是宝月楼。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后,将中南海作为总统府。按中国传统,府邸的正门要开在南面,于是将宝月楼下层当中三间打通,改建为大门。又将挡在门前的皇城墙扒开一段缺口,加砌了两道八字墙,使缺口与大门衔接。在门内加建了一座红墙黄瓦的大影壁,以遮挡外人视线。改建后的宝月楼被命名为新华门,为中南海开通了一座通向西长安街的大门。应该说新华门的改造是很成功的,可以用推陈出新、天衣无缝来形容,毫无勉强凑合的痕迹。

  这一系列工程都是由当时的内务部总长兼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朱启钤主持的。

  皇城墙上几个街口开通,不仅方便了皇城内外的来往,而且使整个北京城的交通较前大为畅通。

  至民国16年(1927年)皇城墙只留下了南城墙,其他三面均被拆除,只留下了东皇城根、西皇城根等地名。

  皇城墙扒开一段缺口,加砌了两道八字墙,使缺口与大门衔接。在门内加建了一座红墙黄瓦的大影壁,以遮挡外人视线。此门被命名为新华门,这个改造堪称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