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难易低迷 刺激政策频出

21.10.2015  11:28
原标题:经济数据难易低迷 刺激政策频出

一、舆情综述

本期,随着宏观经济数据的陆续发布,舆论对于国内经济形势的担忧程度加重,媒体和业内人士都认为9月CPI涨幅低于预期,应警惕通货紧缩的风险。而国家层面,刺激在循序渐进的进行,14日,国务院就《保险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其中险资运用形式得到有效拓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经济刺激已十分紧迫,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银行方面,互联网技术与便捷服务成为业务创新的主要方向,招行推出“刷脸取现”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但安全性存在质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方面实现标志性跨域,中国将选伦敦发行人民币国债作为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的前奏被认为是双重利好,国内外舆论均对此表示欢迎。

二、热点解析

1. 9月CPI涨幅低于预期 专家呼吁警惕通缩

国家统计局10月14日披露,2015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6%。其中,城市上涨1.6%,农村上涨1.5%;食品价格上涨2.7%,非食品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价格上涨2.1%。1-9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4%。

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1%。其中,城市上涨0.1%,农村上涨0.1%;食品价格下降0.1%,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持平,服务价格上涨0.3%。

【舆论观点】媒体和业内人士都认为9月CPI涨幅低于预期,应警惕通货紧缩的风险。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在中秋、国庆两节叠加,去年同期基数不高的背景下,CPI仍然大幅低于预期值得高度关注。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如果CPI、PPI继续下行,就要警惕通缩的风险。过去虽有通缩的可能性,但当时CPI在往上走。目前PPI下行,CPI又在回头,通缩是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专家们解读近期发布的经济数据之后,预期央行会进一步降准降息。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CPI同比上涨1.6%,意味着货币宽松还有空间,通缩加上经济下滑,不放货币没有其他出路。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当前经济通缩风险显著,宽松加码应持续发力。《上海证券报》报道指出,经济企稳还需货币政策助力,四季度降息、降准是大概率事件。

网民较多关注CPI回落对货币政策乃至大盘的影响,认为若央行再度释放流动性,将考虑增持股票。还有部分网民表达出对消费疲弱的担忧,以及认为货币增发将造成物价上涨,“这是要买不起东西的节奏啊”,“家里差什么赶紧买”。

【舆情解读】三季度随着以股指为风向标的经济形势趋紧,舆论对经济形势格外关注,这是本次9月CPI数据引发关注的重要原因。本次官方披露9月CPI数据后,媒体与专家们的倾向较为统一,透露出对通货紧缩风险的担忧情绪,联系之前公布的出口数据下行,更多的解读认为必要的财政刺激应该加大,于是又专家预计,下一步央行降准降息的概率较大。网民舆论场多关注影响居民生活的因素,一部分股民对于央行出台利好政策的市场预期加强;另一部分则担忧生活成本增加影响生活质量。从整个三季度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来看,四季度各项经济数据或企稳回升,经济形势趋于好转,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政策或平稳进行。

2.招行推出刷脸取款服务 舆论关注盗刷风险

10月15日,招商银行推出“ATM刷脸取款”业务,这也是国内银行首次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自动取款机上。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招行的“刷脸取款”技术进一步利用核心算法对人的脸部的五官位置、脸型和角度进行计算分析,将误识率控制在较低水平的同时,保证了较高的识别准确率。而此前,招行就曾在柜面及VTM渠道应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辅助核身,其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过了反复的考验。同时,逐鹿刷脸技术的不仅是招行,还有浙商银行、江苏银行、西安银行和平安银行等。

【舆论观点】报道渠道来看,参与报道的媒体以财经媒体和区域性媒体为主,报道点也多集中在“刷脸”、“人脸识别”等引起公众阅读兴趣的关键词上。部分专家认为生物识别技术被银行采用,不应看做是一个孤立事件,而应看做传统金融机构主动应对“远程金融”时代的必然举措。在未来的金融交易中,由于生物识别等远程识别技术的应用,金融机构的用户开户、交易认证都将实现远程化,远程金融时代即将到来。同时,网民舆论场中忧虑声音也一并存在,部分用户也担心安全问题。例如是否会出现盗用照片取款等。对于安全性的担忧,招行也给出回应,称由于“刷脸取款”拥有三层安全防护,包括人脸识别、手机号码验证、密码验证,这也就意味着“刷错脸”的风险大大减少。

【舆情解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对于自身的业务也不断推陈出新,基于此前远程辅助核身开户和弱实名电子账户(如直销银行账户)开立的人脸识别技术发展,招行推出的“ATM刷脸取款”业务引来社会关注。此前8月,微众银行APP上线,其宣传策略中率先将“刷脸”开户引入了舆论视野,但后期因为验证繁琐,用户体验度不高,备受关注的刷脸开户也未如预期般实现。当时提到的一个顾虑就是,远程开户的刷脸认证技术年内难以得到监管认可。同理,此次招商银行推出的“刷脸取款”新业务也被再次质疑。不得不承认,随着金融触网、远程金融等便捷业务的加速推进,有关“刷脸”办理业务的前景可期,这或引发银行业对该项技术的争相应用。

3.中国将选伦敦发行人民币国债

最新消息显示,英国以2.7%的收益率售出30亿元3年期人民币债券,这是西方国家发行的第一笔人民币计价主权债券。知情人士称欧洲央行将于本周讨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做准备工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此前表示,一些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非公开”地使用人民币作为国家外汇储备货币。中国将在伦敦发行人民币政府债券,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中选择该市作为首个开辟主权债务市场的海外金融中心。

【舆论观点】本期,舆论聚焦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中国将在伦敦发行人民币政府债券,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中选择伦敦作为首个开辟主权债务市场的海外金融中心。媒体观点呈现一致性,均已国家战略,长远布局出发积极评论了此番举措。《第一财经日报》缓引卓越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的言论称,对英国而言,人民币主权债券既有英国以政府的信用为背书,又有人民币长期升值的保证,可谓双重利好,这将会鼓励其他机构和个人增加接受人民币的意愿。

外媒对此评论认为象征意义较现实意义更大,彭博社发表评论称,虽然此次在伦敦发行的计划毋庸置疑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但接受彭博采访的富国证券和美银美林也同时表示,50亿人民币的规模与整个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盘子相比,无论对汇率还是市场的影响都是很有限的,象征意义或许更大一些。而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在伦敦的经济学家严瑾(Jinny Yan)表示,这将是中国首次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国债。其目的与其说是筹集资金,不如说是开辟一个离岸人民币债市。

【舆情解读】中国将选伦敦发行人民币国债,可谓意义深远。同时也作为习近平访问英国的提前预热。舆论场对于此番举措的态度呈现不同层次,媒体与业界舆论场方向基本统一,选择伦敦有着突出的意义。俗话说,对于货币市场来讲,谁拥有伦敦,谁就拥有世界。不仅是零时差和全球24小时交易的关系,更主要的它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和货币交易市场。评论也认为,中国选择伦敦发行人民币国债,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迈得更开、更自信。而网民舆论场受到专业性的局限以及格局视野的影响,评论有限,但多数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表示认可。未来,国家重点拓宽国际性资金进入国内资本市场的渠道并扩大在海外的人民币资产投资范围,外媒报道称中国正推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份的评估中,让人民币赢得储备货币的地位。

4.国务院就保险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见

为了进一步增强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决定,将中国保监会起草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此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保险业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同时,现行保险法中还存在监管执法手段不完善,违法成本过低等现象。这些因素都对保险法提出了修改完善的要求。本次《征求意见稿》主要是集中在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方面。

【舆论观点】媒体对于《保险法》的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几大亮点,热度最高的有两点,一是对保险行业业务管制的放松,拓宽了保险资金运用形式,允许保险资金投资股权、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和以风险管理为目的运用金融衍生品。二是加强消费者保护。草案中不仅明确引入保险消费者概念,还要求建立人身保险合同犹豫期法律制度。将业务实践中有关犹豫期约定的做法上升为法律规定,明确规定保险期间超过1年的人身保险合同应当约定犹豫期,期限不少于20日。有业内人士认为,寿险公司和养老险公司对于年金业务的经营优势各异,一方面养老险公司已经有相对成熟的业务来源,寿险公司的年金业务仍需其他监管部门审核批准;另一方面大型寿险公司销售人员数量较多,分支机构分布较广,在销售和服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舆情解读】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随着近期经济形势下行明显,在经济刺激方面已十分紧迫,此次修法或与《指导意见》的下发或有关联关系。而业内人士表示,这也成为继国家发改委联合银监会下发《关于银行业支持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后的又一个打通金融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渠道的重要举措。其中除了媒体舆论的积极评论,该草案也预示了保险行业的发展契机,一是对财险公司而言,业务量不再是制约资本的因素。一定资本下,风控越好,业务量就可以做得越多。二是对于人身险增加年金业务,对于养老保险公司来说,则有望向专业养老资产管理机构转型,将年金的销售和服务让位于寿险公司,自身专注于发展养老资产的投资管理,逐步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