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学院:致力于有组织的科学研究

26.11.2015  07:18

近日,中央电视台13套新闻频道、央视2套经济频道先后就如何规避“双11”的低价陷阱采访了国际经贸学院电子商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罗春香博士。此前,国际经贸学院李秀香教授和吴朝阳教授分别于11月5日和9日先后接受江西卫视新闻联播栏目采访。重磅新闻媒体频频青睐国贸学院的老师,这不仅是外部环境的客观需求,更是学院将科研管理向“精心谋划、细心管理、用心服务”三位一体的高水平管理和服务转变、实现有组织科学研究的结果。

近5年,学院打破连续多年无国家级课题立项的局面,科研氛围逐渐浓厚,高端成果不断涌现,科研特色逐渐形成,整体科研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学院人均科研成绩位列学校前列,实现从科研总量到人均数量、从同质化研究到形成特色化、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以及从数量提升到影响力扩大的转变。

定调子给教师压担子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目标难行千里。面对科研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院长袁红林和分管科研工作的吴朝阳副院长几乎每天都在“琢磨”如何改善与推进。为了做好规划,学院在广泛征求意见、多方调研和商议的基础上,最终定下“谋规划、定制度、凝方向、组团队、搭平台、厚氛围、创特色、求突破”24字方针和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团队化、特色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目标,为学院科研发展“定调子”。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自我成长的需要是内因,外部环境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学院采取措施给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压担子”,优先安排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讨活动,根据各系情况逐步压担子,从科研的质和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副教授以上、博士职称教师必须参与国家级课题的申报,必须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申报、方案确定、项目实施,一直到鉴定和验收全过程,增强他们对科研工作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尽快成为科研工作的骨干。

学院在2014年正式启动了“青年人才扶持计划”,第一批共遴选了五位青年教师作为扶持对象,在给予受扶持青年教师两年合并考核工作量、减免一定课时、优先资助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等优惠措施的同时,相应制定了更高的科研考核标准,引导受扶持青年教师潜心研究,向高端期刊论文和国际期刊论文冲刺,为培育更多高层次学术成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结对子为教师递梯子

教师靠单打独斗很难成长,只有依靠好的团队形成合力,才能迅速成长起来。学院鼓励每一位教师迅速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尽快融入团队,优先扶持骨干教师申报各类研究项目,形成了“人才+团队+项目”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以学术团队为载体,把参与课题、申报与研究、学术沙龙和开展合作交流等当作成长助推器,推动教师较快积累科研经验、提升科研能力,同时培养团队合作交流意识。

学院的科研团队依据学科建设及发展要求,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跟踪学科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向,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找准切入点,争取到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标志性研究成果,进一步发挥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近年来,青年教师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积极融入科研团队中,纵深钻研,为团队发展出谋划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中,由袁红林院长牵头的“企业国际化与开放型经济”团队研究在国内已有一定影响;由许统生教授牵头的“贸易成本与环境友好型贸易发展研究”高度聚焦于贸易成本与我国进出口绩效问题,通过多年积累,已逐步形成学院科研品牌;由吴朝阳教授牵头的“大宗商品国际价格问题研究”团队紧紧围绕原油、铁矿石、粮食、稀土等资源性商品价格问题深入研究,负责为商务部研究院重要商品国际市场形势研判选定模型;由李秀香教授牵头的“低碳经济国际比较”团队始终围绕低碳经济及环境和贸易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注重实地调研,其撰写的多篇报道多次获得国务院及省级领导批示,系我校获批示层次最高的调研报告。

搭台子助教师找点子

学术科研不能闭门造车,不仅需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更需要多渠道的信息来源和交流合作平台。

针对学院中青年教师占比较大的实际情况,学院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帮助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及海归博士送上科研事业发展的快车道,使学院科研工作呈现“显朝气、接地气、有底气”的局面。学院积极牵线搭桥,引进交流合作平台,帮助教师拓宽视野,追踪学术前沿和经济热点。目前已经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贸易杂志社、社科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服务地方的平台中发挥“智库”作用,贡献智力。同时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开展博士双周国际经贸论坛等学术活动,大大提高大家的科研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互动交流。

此外,学院还把科研实践与学科建设发展相整合,把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把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相融合,针对性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系统的海内外科学研究培养,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学院尤其强调以老带新,积极推动青年博士外出参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努力为学院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搭台子”。

铺路子帮教师结果子

中青年教师是学院核心竞争力提升和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希望所在。学院高度关注且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内功修炼,针对学院中青年教师约占专任教师总数67%的实际情况,学院启动科研帮扶工程,给一些青年教师配“导师”,由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他们的课题申报全程进行“多对一”的指导,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形成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这些举措不仅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了资金、政策支持,还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科研条件和平台。

高水平专家的辅导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解读政策和主题,老学者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们避免了很多失误,大大提高了课题申报的成功率”,青年教师涂远芬说道。首次拿到国家青年基金项目的涂老师是第一次申报课题,她将这次课题成功申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科研辅导。为了让中青年教师课题申报少走“弯路”,学院每年均邀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委、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作课题申报专场辅导报告。

学院在科研方面给予青年教师大力支持,正是这种良好的氛围使我在学术上有所突破。”与涂远芬老师一样,今年拿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蒋含明博士有感而发。

除了组织“校内辅导”,学院还将老师们的课题申报书送出去接受“校外指导”。提起送审的事情,首席教授许统生总忘不了有一次“差点回不了家过春节了”。2012年春节的时候,许统生教授和吴朝阳副院长领衔找校外专家为青年教师的课题申报书把关。时间已临近年关。接到通知后,他们连夜出发,送完材料后只能买到仅剩的两张汽车票回南昌。(文/国贸学院   编辑/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