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何在中原留一个诸侯国不占?

18.09.2014  05:03

    本文摘自:《大河报》2014年08月28日A28版,作者:朱金中 李亚锋,原题为:《千年古县实至名归

    引子

    千年河内,沁阳古城,在这里,随便抓上一把泥土都能挤出文明的汁液。

    作为沁阳市文博副研究员,邓宏礼老先生是个“沁阳通”,在他看来,古城沁阳无疑是最有资格入选千年古县的地方之一。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而得中原必得河内,河内在哪儿?就是沁阳。”邓宏礼说,沁阳东张牧野、西望崤函、北依三晋,南瞻河洛,自古是中原要冲。

    沁阳历史悠久,夏代为“覃怀”首邑,商代属京畿重地,周代称“野王邑”,两汉设“野王县”,隋改“河内县”,明清设怀庆府,历来为豫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这里曾是覃、鄂、邘、郗、野王和卫六个诸侯国的国都所在地,百家姓中覃姓、于姓、郗姓和卫姓的发源地,还是稀有剧种“怀梆”的衍生地,更是南北朝医学科学家张子信、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五代画家荆浩、元代科学家许衡、明代科学和艺术巨星朱载堉、清代民族英雄曹瑾、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等六十多位历史名人诞生、学习、生活的文化圣地……

    在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理部公布的首批“千年古县”名录中,沁阳赫然在目。沁阳人都说,这是实至名归。

     夏商时代发达之地

    任何一座城市在公开自己的历史轨迹图时,或多或少都能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甚至更早的时代。

    沁阳也不例外。2002年,在沁阳市盘古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无疑把沁阳的历史前置到了约5万年前;在沁阳市西北和山西交界处,有一座山,叫神农山,光听名字就可以辨别出这里和神农氏有关,种种故事传说不一而足。

    尽管如今沁阳人都喜欢讲神农氏当年在此的传奇故事,但就历史而论,仅凭“覃怀”和“河内”两个词,就足以证明沁阳历史在中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覃怀代表着悠久,也代表着含金量。

    根据《尚书》的描述,夏王朝建立后,禹分九州,当时的沁阳属于冀州,夏代沁阳一带被称为“覃怀之地”。覃怀究竟指的是一个行政地名还是部落名称,史学界还有分歧,不过趋同一致的意见是,覃怀地区的人们善于制造酒器和酿酒,因此,覃怀“厥土惟白埌,厥赋惟上上”——意思是这里不仅土地肥沃,而且还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地。

    这句话可以给人无限的联想——在那个不少地方还是渔猎果腹的时代,覃怀已经凭借着锋利的石器和原始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成为夏王朝的“北上广”地区——如果那个时候也发展房地产的话,恐怕沁阳地区一间茅屋的价格得好几万贝壳币吧。

    到了商代,将靠近商朝国都的地方称为畿,再往外的地区称之为辅。沁阳位于商都的畿辅之地。当时在沁阳一带有一个商王朝的从属国鄂国。鄂国郡城是那时黄河中下游七大都市之一。鄂国的国王鄂侯,当时和西伯侯姬昌都属于纣王的“三公”重臣,但鄂侯因忠言直谏最后被纣王杀死。

    “鄂国的结局史书中记载不详,只是说后来姬昌取得了鄂国故城。”邓宏礼说,西周建立后,并入版图的沁阳地区因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武王在分封诸侯时把自己的次子邘叔封到了那里。邘叔在沁阳一带建立了邘国。到了公元前712年,郑国吞并了邘国。不过邘国的国民很不服气,论跟周王室的血缘,邘国可甩郑国好几条街。不甘心的邘国人为了区氏属,别支脉,就改姓于,表示不忘祖根——据说这也是今天于姓的起源。

    1 2 3 下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