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统计改革 告别GDP崇拜

14.03.2014  13:02
——马建堂、刘雪荣、赵彦云做客人民网“两会e客厅

  ●建立反映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

  ●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

  ●积极把握大数据时代的机遇

 

  3月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湖北省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做客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两会e客厅”,就“建设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统计改革如何把握大数据时代的契机”等统计领域热点话题展开对话。以下为访谈实录节选:

 

 

 

  告别 GDP 崇拜,追求科学发展

 

  主持人: 谈到统计,大家最熟悉的一个词可能是GDP,现在“不以GDP论英雄”已经成了共识。能不能具体谈谈,怎么理解“不以GDP论英雄”?

 

  马建堂: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我个人认为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能唯GDP论,不能搞GDP崇拜;二是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英文表述的几个开头字母的简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所创造新价值的总和。这个指标是20世纪经济学和统计学一大革命性的成果。现代社会部门很多,企业也很多,生产成果如何体现,需要一个综合指标来反映。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使用工农业总产值来反映社会总产出,其理论基础是只有物质生产部门才创造价值。工农业总产值不仅只反映工农业两大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的价值,还包括了消耗的中间原材料价值。因此,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GDP的统计理论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工农业总产值而言有两大改进:一是解决了重复计算的问题,物质消耗、原材料消耗、中间投入不计算在内;二是扩大了创造价值的部门,反映所有市场交易部门新创造的价值。有了GDP这个指标,一个社会、一个经济体所创造的新价值,也就是增加值,就能够进行全面计算。

 

  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存在或多或少的GDP崇拜倾向,就是什么都以GDP第一,为了增加GDP总量,不计消耗、不计环境的损害,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弄虚作假。因此,我认为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并不是否定GDP,而是提醒我们不能搞GDP崇拜。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仅仅依靠GDP一个指标不能够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因为GDP只是反映生产成果的一个指标,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一个地区、一个社会、一个经济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总量、结构、效率等等,真实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情况,这给我们统计系统提出了一个很紧迫的任务。根据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十八大的要求,我们要破除GDP崇拜,不能唯GDP,但也还要重视GDP。这是因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目前所有问题的关键。不以GDP论英雄,关键是要建立以GDP为重要内容的全面衡量发展成果的科学指标体系,来科学地监测评价发展的水平、发展的质量、发展的节奏,甚至发展的成本,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这是统计系统需要认真做的工作。

 

  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是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其实质是我们一定要追求科学的发展,一定要把更大的精力放在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上去。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的重要工作时,很重的一个方面就是提质、增效、升级,就是要把过去简单地追求GDP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更加注重科学发展、综合发展、可持续发展。不简单以GDP论英雄,是科学发展观在统计观上的表现,在数据观上的体现。

 

  主持人: 刘书记,请您谈谈在实际工作中怎么看GDP,您作为地方主要官员每天面对大量的数据,在这些数据当中您最看重的是哪些数据?

 

  刘雪荣: GDP作为一个衡量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地方政府肯定很看重。但如果单纯以GDP增长论英雄,就会误入歧途,就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

 

  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发展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同时还指出对限制开发区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取消GDP考核。按照这样一个标准,黄冈10个县市区就有9个县市区可以取消GDP考核,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不要GDP,就不要发展了,肯定不是。恰恰相反,我们作为一个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更应该加快发展。但这种发展应该是提质、增效、升级的发展,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是更高质量的发展。

 

  地方工作的同志过去非常关注这样几个指标,比如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这几项指标在地方党政领导脑海里印象非常深,说起这些指标,往往是兴高采烈,眉飞色舞,讲得特别带劲。但是对于民生指标,比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CPI、节能环保、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些指标,往往记不住、说不清、语焉不详,或者环顾左右而言他。实际上这反映了我们在政绩观、发展观上的偏差。现在应该按照中央的要求,更多地关注民生、更多地关注民生的指标。

 

  主持人: 您在实际工作中觉得哪些指标应该是能够更好地反映刚才您说的经济提质、增效?您有什么建议吗?

 

  刘雪荣: 我相信马局长正在帮我们设计。我觉得有一些指标可以考虑,比如现在国家统计系统已经发布的发展与民生指数、创新指数等,还有比较热议的绿色GDP。从黄冈来说,最近几年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的考核出台了一个办法,包括六个方面,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文化建设、党的建设,一共有39项指标,总分是100分。在这100分里面,GDP占了4分,其中1分是规模,2分是增长速度,1分是人均增长速度,这不是单纯地以GDP增长论英雄。根据实践情况来看,这样一个考核办法能够比较好地调动各地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当然还需要探索,希望统计部门能够创建一个科学的、规范的指标体系。

 

  主持人: 赵院长,作为统计学专家,您有什么学术上的建议和想法?

 

  赵彦云: 不简单以GDP论英雄,肯定是正确的。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现在处于转型时期,更应该强调提质、增效、升级。

 

  有两个问题我想强调一下。一是如何科学地使用GDP。GDP不仅是一个指标,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我认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应该在金砖国家、转型国家中是一流的。另一方面是加大技术创新。例如,统计系统最近推进的“四大工程”,现在有80多万家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报送统计数据,这有助于提高数据质量。从全球来看,因为统计都会存在误差,这个误差往往不影响我们分析,所以我们提倡科学地运用GDP,科学地运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数据进行分析,为提质、增效、升级服务。另外,综合评价就是要转变考核方式,目前国家统计局也在积极地推进。

 

   科学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跑得快,还要反映跳得高、跳得远

 

  主持人: 不以GDP论英雄,那以什么论英雄?国家统计局提供了哪些能够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新指标?

 

  马建堂: 我认为,第一,要更加完善和健全GDP核算,因为它目前还是反映我们发展成果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指标。现在大家比较熟悉和重视的是生产法GDP。除此之外,GDP还有两种算法:一个是需求法GDP,它反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需求;另一个是收入法GDP,反映工资、折旧、利润、政府财政收入,可以反映出GDP这个蛋糕在不同主体之间切得是否合理公平,企业、住户和政府各分多少。

 

  第二,要增加反映GDP质量的指标。比如,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生产GDP的消耗情况。如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需要的劳动力,单位GDP产出的税收,有人把它叫做GDP的含金量。有的省每100元GDP可以有20元税收,有的地方100元GDP只有5元或者10元税收,很明显后者的质量不如前者。所以,我们要建立反映GDP质量的指标,让大家既要重视经济发展的成果,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

 

  第三,要建立健全反映科学发展和提质、增效、升级的指标体系。国家统计局已经开始发布发展与民生指数,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等几个方面,通过近40个指标合成了一个综合指数,综合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发展状况。

 

  通过以上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完善GDP核算、增加反映GDP质量的指标、建立反映“五位一体”总格局的指标体系,我们能更好地完成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任务。

 

  中央要求我们科学发展,不仅要跑得快,更要跑得好,我们的指标体系不能只反映跑得快,还要反映跳得高、跳得远。

 

  主持人: 您刚才说要跑得快、跳得高、跳得远,我们回过头看统计公报。您反映的跑得快、跳得高、跳得远,在今年的公报里面有没有反映?

 

  马建堂: 每年2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是反映上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统计载体。2月24日,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布了2013年统计公报。刚发布的统计公报在总体框架与上年公报保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做了一些改进:一是更加重视民生。从公报结构上看,过去民生、社会保障部分比较靠后,现在提前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增加了反映发展效率的指标,例如反映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即单位就业人员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三是收入指标更加丰富,首次发布了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

 

  过去城乡居民收入是分开统计的,即农村居民统计的是人均纯收入或者现金收入,城镇居民统计的是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概念和人均纯收入、人均现金收入不一样,最大的不一样就是可支配收入是总收入减掉了转移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概念,除了现金收入,还有非现金收入。农民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生活单位,农民很多的收入和工人或城市居民收入不完全一样。因此,这两个指标在指标名称、内容和构成上是不完全一致的。

 

  党的十七大以来,要求统筹城乡。有的朋友问我,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多少?我说,可以推算,就是用这两个指标以人口数作为权重进行推算,但是真正通过调查取得的严谨、科学、可以城乡对比的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过去是没有的。在加拿大统计局的帮助之下,通过很长时间的准备,国家统计局从2012年四季度正式建立了城乡一体化调查制度,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的抽样框,统一抽取城乡居民样本,统一名称、统一指标、统一采集数据,从2012年开始进行一体化改革,获得了2013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在这次公报上发布,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8311元,实际增长8.1%。这也体现了统计系统为推动城乡统筹所做的工作。

 

  主持人: 赵院长,您是专家,怎么看2013年统计公报的新变化?

 

  赵彦云: 我感觉历年的统计公报都是对政府统计数据精华的提炼。从公报来看,增加了很多新内容,紧扣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我国发展的新特点。比如,刚才讲的居民收入,在这么一个复杂的大国要统计好这样一个数据很不容易,这对我们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研究收入分配问题至关重要。另外刚才讲到创新驱动,国家统计局还在继续研究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如何反映创新驱动,还有节能减排、气候变化方面等。此外,公报中很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民生,这在整个报告中反映很多。可能社会还不太理解,统计实际是基于一定的技术规范,统计数据不能随意使用,数据里面包含着统计的技术属性,包括口径一致、标准分类、体系以及指标之间协同一致的关系等。因此,在使用统计数据时,一定要有科学的统计思维。

 

   努力实现 GDP从分级核算走向国家统一核算

 

  主持人: 请问马局长,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国家统计局有什么打算和想法?

 

  马建堂: 这是一个大家很关心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要把这个话题说清楚,应该先从核算制度说起。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分级核算制度,国家统计局依照统一的制度方法和掌握的全国、特别是各个部门提供的数据,核算全国的GDP;省市统计机构,依据他们掌握的数据来核算分省的GDP。核算的标准、制度在全国基本上是统一的,但经过多年的累积,现在地方统计机构计算的GDP加起来以后,大于全国GDP。

 

  出现这种情况,有技术性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重复统计的问题。很多企业有母公司和分公司,母公司在所在地进行了统计,分公司在另一个所在地也要统计,这就造成重复问题。二是一个国家经济体要计量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就要非常清楚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经济来往。在国家层面有海关,因此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都很清楚。但是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就无法计量清楚,这样就可能带来一些重复。这些因素使各个省GDP加在一起比全国可能稍大一些。但是,只要误差不超出一定的范围,都是属于正常的统计误差,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大部分采用的是国家统一核算,也有分级核算的,其下一级核算单位GDP加在一起也不是完全像大家想象的一分一毫都不差,这是做不到的。

 

  但不可讳言,目前地方GDP加起来比全国大,超过了正常误差范围,就不是完全由技术原因能够解释清楚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提高源头数据质量,也需要改进核算体制,就是从分级核算走向国家统一核算。简单地说,就是国家统计局把全国GDP核算出来以后,再统一分到各省,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这是一个很急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的路线图,就是今年要认真研究和制定核算方案,并充分听取地方部门的意见,争取在今年下半年制定出来。但是这件事情很重大,需要获得批准。

 

  总之,核心问题是核算体制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统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统计改革的重要任务。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各个地方的理解和支持。让我们上下同心,走出这一步。

 

  主持人: 刘书记,如果把黄冈的GDP削减下来,您怎么想呢?

 

  刘雪荣: 全国统一的体系,都按照这个指标体系去做就没有问题。

 

  马建堂: 我征求过一些地方负责同志的意见,他们也说只要国家统一核算,统一的制度方法,统一调整,无论一步到位,或者分步到位,大家都会理解支持。我从心底感谢地方同志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主持人: 赵院长,您作为学者一定会被人问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省里核算的GDP加总在一起和我们国家核算的GDP加总在一起有差距,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赵彦云: 从学者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比较好理解,因为从统计技术上讲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刚才马局长已经解释了几个方面的原因。

 

  另一方面,制度建设也是需要有条件的。要把数据搞得特别实,是需要有投入的。比如抽样调查要把精度控制得特别高,那么调查复杂性就要提高,调查的规模也可能要增加。特别是像我们国家,样本分布类别很多、很复杂,如果再去考虑多种目标来抽样调查的话,那就更加复杂。如果没有庞大的机构,却要满足庞大的需求,这就不对称了。比如美国,有普查局、劳工局、商务经济分析局、农业部等都在做统计。政府统计要有相应的投入、人员和设备,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我们怎么能做好这些事情?我希望中央能够号召大家学一学统计,统计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工具,即使在日常生活当中都很需要。

 

   中国统计必须在大数据的应用上做弄潮儿和排头兵

 

  主持人: 马局长,现在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可能在很多方面对统计工作提出挑战,您怎么看?

 

  马建堂: 电商或者说互联网给商业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挑战,也对反映商业活动的统计部门带来根本性的挑战,当然也同时带来了很大的机遇。面对互联网对商业模式革命性的冲击和极大创新,统计怎么才能跟上?

 

  现在在互联网上从事商品零售的大概有三大类:第一是比较大的企业。像京东商城,完全在我们统计范围里,因为企业大,去年京东商城网上销售量大概1000亿元左右。第二类是在互联网从事商业活动的,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是相对稳定,在工商部门有营业执照,有行业组织代码,我们的统计调查名录库中有它的信息。库里有这个单位就可以抽样,我们从名录库里随机抽取一部分企业进行调查。第三类主体,不在抽样框里,不在名录库里,但有交易活动,是传统统计方法涉及不到的主体,这就是互联网电商带来的挑战。比如在阿里巴巴淘宝的平台上,有很多非正规的企业,比如有一些女士在家里自己织一双袜子到网店上卖,不需要营业执照,不需要纳税证明,也没有代码,在名录库里找不到,但是有交易和数据,这就对统计提出挑战。

 

  统计部门对大数据还是比较敏感的,我们最近一直在研究大数据对统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过去传统的统计方式,是由统计专业人员设计统计表格,从名录库里找企业去调查数据。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很多是现成存在的数据,而且是海量的、非结构化的、非标准化的,还是电子化的数据。大数据时代对统计的挑战就是,在统计系统自己生产数据的同时,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大数据。前几天我去考察了中关村数海大数据平台这样一家企业,它把大数据生产方与需求方连接起来,当然交易仅限对外开放的数据。这种大数据交易平台将来可能就是中国统计机构利用大数据的重要平台。总之,大数据对统计的挑战是非常深刻的,甚至改变了统计生产方式,但这又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和十余家大数据有关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有百度。今年1、2月份,大家对中国房地产形势非常关心。统计数据因为受春节因素影响,春节有时在1月份,有时在2月份,使1、2月份的数据波动非常大,因此我们将1、2月份数据合在一起报,以消除季节因素的影响。这样一来,在2月份之前,我们没有完整的全国房屋销售数据。百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涉及房子的数据,即每天在网上搜索“装修”这个词的点击数量。买了房子的人,不管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只要买了房子就要装修,装修一般都要在网上搜索“装修”两个字,搜索数量就自然成为一个时间序列。我们研究了一下,和我们掌握的商品房销售高度正相关,趋势是一致的。这个信息的最大优点就是每天都可以提供,这是统计的宝藏。

 

  大数据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中国统计必须在大数据的应用上做弄潮儿和排头兵。我们从前年就开始起步,我们争取在大数据研究和利用上不仅不落后其他国家,还要争取位居世界的前列。

 

  在大数据时代,中国统计的工作方向和改革发展方向是什么?总结一下,第一是直接调查。国家统计局利用已有的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PDA、遥感技术进行直接调查。在框架结构、力量部署配置方面,一大部分人进入国家统计本部,直接采集数据、直接评估数据、发布数据、加工数据,另一部分人在基层收集数据,当然这是大的方向。第二个大的思路是利用大数据,紧紧抓住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将大数据的研发利用作为统计数据生产的第二轨。三是打造现代化服务型统计。统计数据的价值在于使用,生产数据不是藏在自己家里,放在自己的硬盘里,而是要发布和利用。利用这些真实、科学的数据更好地为党政机关服务,为各个部门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为调查对象服务,为统计基层服务,这就是三个面向、五个主体的服务。我们上下同心、拧成一股绳,我最近讲过一句话,就是“以钢的意志、铁的纪律推进统计发展改革,以火的热情、水的细密来推进统计服务”。

 

  主持人:刘书记您在工作中能体会到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吗?

 

  刘雪荣: 刚才马局长讲得非常清楚,一方面海量的数据极大丰富了统计数据的来源,另一方面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又要求我们对现行统计方式方法进行变革,变革得快,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大数据。

 

  主持人: 赵院长,大数据对我们统计学也提出挑战了吧?

 

  赵彦云: 是,刚才两位谈了很多,我有几点共同的认识。第一,互联网是新一轮世界创新竞争发展的制高点,而且中国在这方面具有领先优势,这对中国发展是一个重要机遇。第二,大数据在互联网时代确实是需要创新发展。大数据是目前学术研究的重点,我们侧重研究技术方法的应用,对国家统计局的很多工作提前进行支持性的研究。我个人感觉,在统计制度建设方面,要抓一抓数据分类。比如,阿里巴巴的人讲,它有10亿种商品,这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散乱无章,没有合适的分类,就不能利用和分析。要让它按照国家产品分类标准目录,形成一个标准口径,这很重要。要将散乱的数据,转化为规范的数据,这里要有很多模型方法。

 

  马建堂: 刚才赵教授讲了很重要的利用大数据的前提条件,并不是说对大数据直接利用,而是要进行加工处理,很重要的一点是统一的标准和行业、产品分类,就是将零碎的海量电子数据标准化,否则就没法儿做分析,没法儿和传统数据相融合。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提高三经普的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主持人: 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这一次经济普查中有没有和大数据相结合的例子?

 

  马建堂: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活动之一,也是信息化手段应用最好的一次。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目前已进入最为关键的登记阶段,在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全国300万普查人员手持PDA到个体户、法人单位进行现场登记。目前个体户现场登记工作大概完成了百分之五六十,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大概完成了百分之三四十。我们有信心在3月底按时完成普查登记阶段的工作。

 

  这一次经济普查,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的一个最重要体现就是使用了PDA手持电子终端,300万普查人员手持PDA到企业去采集数据。登记开始前,PDA已经下载了普查区地图,下载了所有普查指标和调查表。在登记阶段,普查员进入企业询问企业有多少从业人员,有多少产值,有多少资本,在PDA上录入这些信息以后,如果没有疑问的话,一点“确定”就可以将数据直接发送到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或者国家统计局认定的分处理中心。这样一来,使得海量普查数据实现发送、传输、处理的高度电子化。过去我们搞经济普查,普查员到企业里是直接填纸质报表,比如商贸企业有六七张表,每个表有若干个指标,填完了由普查员录入到计算机,海量的数据、海量的任务。现在使用PDA采集数据,本身就是数据传输和汇总的过程,极大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

 

  第二个方面,使用PDA也极大提高了数据真实性。我们运用PDA进行经济普查,在保证数据真实性上有两大功能。第一是空间定位。普查员拿着PDA到企业去,首先要拍照和定位,所以是否真到了企业,后台全都清楚。

 

  第二个功能就是采集证照。普查员还要到企业里去拍三证,就是工商执照、纳税证明和行业代码。要对这三个证进行拍照,传送到后台,这就可以保证企业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这一次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手段集中体现在使用PDA上。今后,重大的普查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核心是三个“全部”:所有由调查对象填报的数据全部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报送,所有现场调查全部由调查员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数据并通过网络直报国家数据中心,全部国家统计调查均在统一软件平台处理数据。除了对企业进行的统计调查,将来所有的住户调查,都要提倡推广手机记账、平板电脑记账、电话记账,基础数据直接报送统计局,实现数据采集手段电子化,减少中间环节可能存在的干扰。而且,各级统计机构在线共享这些数据。

 

  借这个机会,我要感谢全国所有的企业家们,个体工商户的业主们,也感谢300万普查员的辛勤劳动,感谢所有媒体对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关注、宣传报道、支持和监督。这里要强调一下,我们采取这些信息化手段就是为了把数据搞准,真实的数据是宏观调控、科学决策的依据,我们真诚地呼吁大家都来尊重统计法,大家共同为提高数据质量作贡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支撑。

 

   统计系统将坚决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

 

  主持人: 马局长,您在现场也聆听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您觉得政府工作报告对国家统计局的工作提出什么样新的要求呢?

 

  马建堂: 李克强总理3月5日作了非常好的报告,报告全面地、实事求是地总结了2013年的工作,也全面部署了2014年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统计系统将坚决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的工作报告。

 

  第一,要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若干个重要指标,GDP增长7.5%左右,物价控制在3.5%左右等,这些指标是统计部门统计调查发布的。我们一定要真实统计,确保这些数据可信可靠。第二个方面,要全面完整地反映科学发展。李克强总理提出在2014年要全面推进改革、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我们追求的发展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增长是没有水分的增长。这就需要统计部门思考如何反映我国持续发展经济的成果、不断改善优化结构的成果,特别是反映提质、增效、升级的成果。统计部门要在过去的工作基础上不断完善GDP核算,并且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统一指标体系,更好地反映提质、增效、升级。

 

  人民网:对话统计改革

  链接地址: http://ft.people.com.cn/fangtanDetail.do?pid=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