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3.06.2017  12:43

●人民政协报记者包松娅

6月1日,全国政协视察团在华屋村视察村庄环境整治示范工作。 ( 王磊 摄)

  这是一个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话题。

  “要绿水青山,还是要金山银山?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关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孰轻孰重、孰先孰后的问题,在不同阶段历经思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美丽中国”成为全民共识。

  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将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作为首批试验区,为形成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成果先行先试。毫无疑问,试验区建设是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今,将近一年时间过去了,试验区建设有什么进展?有什么创新做法和有益经验?还有什么困难和问题?

  5月31日至6月3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庆黎带队,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就“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情况”赴江西省开展民主监督性视察活动。在南昌、赣州、瑞金和井冈山,委员们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通过经典事例管中窥豹,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为推动江西更好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为美丽中国建设建言献策。张庆黎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要始终坚持发展为重、保护为先、制度为基、民生为本,以落实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支撑,以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动力,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目标,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保护绿水青山,说与做同样重要

  在江西,“绿”几乎是这片土地的唯一底色。

  一路走来,视察团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搞不好生态,对不起长眠在这里的革命先烈,对不起生长在这里的子子孙孙。

  作为我国生态环保建设启动较早、成效初显的地区,也作为革命老区,这就是江西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淳朴认识。

  人们常说“知行合一”。如果一件事情能做得好,想必他对这件事情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问题上,尤为如此。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全国政协委员高宏峰在担任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的时候,几乎跑遍全国各地,“一个明显的现象,讲道理时,大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都很到位,真正到落实的时候则大打折扣。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和党政领导都能够自觉地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相互协调的地位来认识和看待。”高宏峰说。

  这就是所谓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顾伯平所言,抄中央文件的认识不是认识,真正的认识要内化于心,还能外化于行。

  事实上,如果与前几年相比,从中央有关部门到地方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的认识已经有很大转变和提升。大家都看到,原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然而,发展是硬道理,环保是硬任务,各地仍然艰难地在两者之间寻求着平衡。

  全国政协委员戴公兴认为,发展与保护尽管在理论上并不矛盾,但在现实上,两者的矛盾仍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矛盾能不能解决,我认为不是地方政府的能力问题,而是发展的理念和态度问题,也是政策的执行力问题。

  发展还是保护?江西省的艾溪湖,也面临过同样的抉择。

  那还是十年前,江西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清晰地记得,随着经济发展,南昌高新区框架不断扩大,区财政捉襟见肘。众多投资者纷纷向艾溪湖———这个园区内美丽天然湖泊东岸的3000多亩建设用地——伸出橄榄枝。“依照当时的地价,若进行建设开发,高新区至少可获得50亿元的土地收益或数百亿元的工业产值。

  怎么办?

  “一边是财富和政绩,一边是生态环境保护,要说没有过挣扎,那是假的。”该负责人笑着说。然而权衡眼前利益和长远规划,高新区放弃所有在谈、待建项目,反而建起了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

  也许在一些人眼中,为了绿水青山,南昌高新区付出了代价。

  然而,这并不是结局。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建成后,这片根植于高新区的绿色,得到了更多客商,尤其是国外客商的青睐。他们纷纷将一些重要的研发项目、总部项目和功能性配套项目落户在艾溪湖边……

  绿水青山守住了,金山银山悄然来临。

   打造美丽中国的“制度屏障

  清清东江水,一头连着老区江西,一头连着经济发达的广东和香港。

  2016年10月,在当地人民群众的见证下,江西省和广东省在南昌正式签署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这标志着我国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真的很不容易,生态补偿本就是一个难题,更何况是跨流域生态补偿系统。”全国政协委员张世平坦言,“这需要流域上下省份对生态环保问题的担当和魄力。

  除了“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赣期间,视察团为诸如此类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上的成就深感欣慰。但不可否认,从全国范围看,“东家污染,西家埋单”依然存在,“宁交罚款,不止污染”屡有发生。

  如果说这是认识和落实的问题,那么以何倒逼认识的提高和落实的到位?

  委员们的回答是一致的———唯有严密完善的制度建设。

  “其实从中央到地方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有的被群众戏称‘政策如麻、制度如林,落实无人、执行乏力’。”全国政协委员解振华转述的这十六个字,说得地方相关部门负责人频频点头。谈到制度建设,解振华认为,首先就是抓好现有政策和制度的落实与执行。“要对已经出台的政策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对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开展督查和评估,好的要坚持,不足的要适时修正,实施不力的要果断问责,决不可制度和执行两张皮。

  对已有政策制度的落实是一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徐绍史更多的是建议要梳理优化制度的组合。“现行生态环保领域的法律法规文件很多,有的具有替代性,有的具有互补性,还有的具有对冲性。”徐绍史进一步解释分析道,“具有替代性要优化组合,互补性的要耦合强化,关键是那些具有对冲性则要谨慎处理,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在此基础上,作为被赋予先行先试权利的试验区,一定要敢于在制度的瓶颈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6月2日下午,规划面积216公顷的吉安庐陵文化生态园里,以水为眼,千亩水面碧波荡漾,以绿为体,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树种茂盛生长。

  在这个可谓城市“绿肺”的生态园里,来自审计部门的全国政协委员马玉红突然提了几个关于数字的问题,“这个生态园建设投入多少?现在每年运营维护需要多少钱?这个钱怎么出?

  生态园负责人坦白告知,目前为止,生态园所有投入来自政府财政,运营管理维护支出也是通过“公益项目”的名目由财政承担。

  “生态环保上的投入主要靠政府,但也不能全靠政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通过市场建立起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的多元投融资机制。”视察中,徐绍史也留意到了这个问题,他提出政府加大投入,是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应更多的引入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通过投融资机制的探索创新,实现政府、银行、企业、社会和公众等方面协同发力。

  三天时间里,视察团马不停蹄地实地考察了田坞生态乡村旅游示范点、华屋村庄环境整治示范点、大井茶博园、溪霞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长陵工业园区等。委员们不难发现,这些生态环保工作做得好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点——作为“关键少数”的地方党政干部一把手,是真正地重视这项工作。

  抓住“关键少数”,这也成为委员们建言的落脚点之一。

  “政绩考核的‘指挥棒’首先要转变,摒弃了‘唯GDP’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赢得时间和空间。”全国政协常委夏涛建议,通过抓好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等严格的领导干部问责制,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制度屏障”。

   保护生态归根结底是为了绿色发展

  华屋村所在的叶坪乡黄沙村,终年被满眼苍翠环绕,说是世外桃源也不为过。

  五年前,华屋村的村民们世代守着身边“世外桃源”,过着相当清贫的生活。不过,当视察团来到这个小山村时,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快旧房改造,推进产业发展,在国家部委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村民们过上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你们一家几口人?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一年全家的纯收入有多少?有没有外债?”在几户村民家中走访座谈时,委员们不厌其烦地追问村民们当前的生活状况。得知大家个个搬进225平方米的三层小楼,通过乡村旅游、农家乐以及特色农产品销售,彻底摆脱过去的贫困面貌时,大家高兴地开玩笑说,“你看你们现在的住房条件和标准,比我们的部长们都强啊!

  诚然,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不是目的。保护生态,归根结底还是发展,只不过是“绿色”发展。

  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和渴望是显而易见的。而在解决生态环保问题的同时,还要保持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在一定水平运行,难度前所未有。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被认为是当下解决这个问题的金钥匙。

  “所谓绿色发展,强调的是发展质量和经济增长效益。”徐绍史表示,建设生态文明要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做保障。当前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一定要进行治理,控制环境污染治理的“存量”,同时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从源头上减少“增量”。

  是发展,就离不开科技支撑,绿色发展也是如此。

  在江西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眼看着面前的臭黑水,经过生物净化设备的处理后,流出的水变魔术般瞬间变清亮。很多委员瞪大了眼睛,不由得伸出大拇指。

  也正是这个依靠低成本、安全实用、处理效果好的,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环保科技公司,在和全世界37家知名环保公司同台竞争的情况下,成功中标联合国国际维和部队污水处理集成装备项目,成就一段佳话。

  “利用试验区建设的机遇,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加大源头治理与全过程清洁生产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在全国政协常委吴晓青的设想里,推进产学研用,发展形成完善的生态环保产业,将是绿色经济派生的产业特色。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中,还有一对关系不容忽视,那就是——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全面小康和群众脱贫是个紧迫任务,如何处理近期和长期的关系?全国政协委员杨忠岐的观点是,长短结合、以短促长。“比如林下经济就是一篇值得做好的大文章,通过发展林下种植油茶、中药材等,做好护绿与致富相结合的文章,绿水青山才会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如同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态文明建设也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为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必须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