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车回归,我们为何操碎了心?

16.10.2014  13:28

从今年年底开始,北京铁路局所辖的客车车体颜色将重新刷上绿色,“绿皮车”将回归大众视野。铁路部门表示,客车车体进行粉刷将分拨逐步进行。

很长一段时间内,渐渐消失的绿皮车,引发了好一阵长吁短叹。可是,剧情的反转,显然远超人们想象。绿皮车重出江湖的消息不期而至。面对这种猝然的“回归”,舆论难免陷入轮番猜想:此举所为何来?乘客能否买账?最终会有何种影响?凡此种种追问,冲淡了“绿皮车”原本的温暖意象——不曾久别的重逢,似乎并不美好。

遗憾的是,对于此次换装决定,铁路部门并未给出必要解释。。有人说,这是情怀营销玩噱头;有人说,这是重复建设刷数据;更有“心思邪恶者”,怀疑其中或有不可告人之猫腻……即便浪漫的绿皮车,终究还是要直面,那些最现实的追问。诸如“决策过程是否科学”、“项目招标是否透明”等等担忧,成了公众心底无法回避的心结。

绿皮车从前的美好,显然不足以构成其“应当归来”的理由。事实上,倘若将车体统一刷成绿皮,反倒破坏了固有“红绿蓝白”的视觉区分体系,可谓变有序为无序。而从另一方面说,这次换装的“投入—产出”效率,也很值得怀疑。毕竟,并无证据表明,此举能产生直接受益。所以,在很多人看来,绿皮车莫名其妙的回归,既不“情怀”也不经济。

当然,作为责任主体,铁总有自主制定经营策略的权力。然而鉴于其连年巨亏、软硬件建设滞后的窘境,公众难免会对其决策,存在更多的定向性期许。绿皮车的回归,之所以遭遇民间强烈的情绪回弹,恰在于铁路事业的不尽如人意,赋予了民众“为之思考出路、替之计算得失”的使命感和勇气。

绿皮车的回归,居然让公众操碎了心。如此这般,平民百姓替当事者谋,此情此景颇有角色错乱之嫌。铁路部门一贯的诡异“出牌”、一贯的随性而为、一贯的缺乏沟通,已然让民众对其决定,滋生了某种下意识的不信任。在这种心理基础内,民间解读绿皮车的归去来,不会顺着温馨浪漫的路径,反倒会是一副苛责狐疑的姿态——生存维艰者,没资本动辄表演情怀,这或许是众人最朴素的判断。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