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色”守住红线——吉安市青原区水资源管理纪实

28.10.2015  11:28

 

 

今年8月下旬,声名在外的《爸爸去哪儿》第3季节目组来到吉安市青原区了!连见多识广的“村长”李锐都称赞:这是他到过的最美的地方之一,忍不住想到这里住。

是“绿”火了青原,是“”美了青原。近年来,青原区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的治理原则,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自觉用“绿色”守住红线,水资源管理走出了一条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的新路子。

绿色指引

江河纵横,水网交织,青原区拥有大自然赋予的资源:多年平均降雨量1517.6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31亿立方米,水利工程蓄水能力2.2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330立方米,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丰水区。

然而,这个丰水区也面临着“”的尴尬。近10年,该区发生多起水旱灾害,如2007年的特大旱涝急转灾害、2010年的罕见早春汛、2013年的较重旱灾,以及年均10次以上的山洪地质灾害,农业损失严重。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也已成为工业发展的瓶颈。

如何突破水瓶颈,实现绿色崛起?“崛起是目标,绿色是路径。不是简单的植树、节水,而是要坚持负责任与可持续,以最小能耗、最少资源实现最大发展!”青原区委书记程以金一语道出青原志向和崛起路径,“作为市中心城区和吉泰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在绿色崛起的前列,是青原区的责任与担当”。

在绿色指引下,该区主动将城镇绿地、山林、河湖水系等纳入生态保护区范围,划定区域生态红线;加高招引项目准入门槛,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坚决淘汰关闭落后工艺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污染型项目,重拳打击破坏水生态的违法行为,加速推进工业从粗放型、污染型逐步向清洁型、生态型转变,从根本上杜绝“污染源”。

绿色工程

农村,本是水生态最好的地方。但后来,由于乡村的垃圾都往河边倒,污水直接往塘里、河里流,农村水环境遭到了破坏。坚持以垃圾无害化处理及生活污水“生态疗法”为突破口,青原区采用“绿色”的办法,破解农村水生态问题:每40户配一名保洁员,每个村配一个大型垃圾拖运桶,每个乡镇建一个垃圾中转站,“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操作模式,让农村生活垃圾有了去处。投入1000多万元,在农村、景区全面实施“氧化池+人工湿地”工程,对污水进行“生态疗法”集中处理。拆除水库、山塘、村庄等周边的养殖栏舍及附属设施14000多平方米,建成沼气池1712立方米,水质达标率达64%,主要水源水质均在Ⅱ类水以上。“如今,水清了、垃圾少了、村子干净漂亮了,连来村的客人都多了。”富水河畔的富田镇匡家村村支书匡贤明感慨不已。

在用“绿色”解决农村水生态问题的同时,青原区也紧盯着城区、园区的水污染问题。近段时间,提升改造公司废气废水处理等设施和生产设备的一摊事,让富滩工业园海洲医药化工公司生产经理张方正忙得连轴转。据介绍,去年以来,海洲医药投入500余万元新建生化处理、废气废水收集设施。海洲医药的自觉自为,引发了园区企业转型升级潮,富滩工业园区由此打造成为省级生态试点园区和全市第一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此外,该区投资1.6亿元,大力推进城区和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污水收集管网100多公里,实现了城区生活污水排放渠道、园区企业排污管与污水收集管网的全面对接,日处理污水能力在4万吨以上,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甚至“”排放。

绿色崛起

到青原山听禅修身,到富田去“当红军”,到渼陂学国学,到农业科技园摘鲜桃、品鲜果,体味农业新科技……悄然间,青原区成为各地游客生态休闲度假的首选地。

近年来,该区以青东公路为主线,大力发展集生态旅游、精品农业、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着力打造百里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为广大群众筑就一条“醇美富路”。目前,该区已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个,拥有各类农产品示范基地100多个,4.3万农户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上实现增收。

绿色成为青原发展的底色。该区坚持低碳、生态、高效发展,大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崛起。昔日“一铜独大”的富滩工业园区,如今成为以电子信息、节能照明、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为主导,再生资源为辅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园区,最大限度减少了水污染,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仅园区明盛实业有限公司年均节水能力达到335万立方米,废水回用率达85%,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了。

  截至2014年底,该区万元GDP用水量30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55立方米,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65%,节水器具普及率达61%,饮水达标人口比例达90%,主要水源水质均在Ⅱ类水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