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崛起的“赣南速度”

16.08.2014  20:21

阡陌田野飘果香,稻浪迤逦接长天。

穿行在赣南这片浸润革命先烈鲜血的红土地,处处能见干群交心的暖人场景,一起出谋划策,一起快乐耕耘。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两年来,929万赣南老表沐浴着中央关怀,抢抓机遇,感恩奋进,让“绿”字挑起大梁,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振兴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奋力再创新时期“第一等工作”。

13个“重要基地”、30个“重大项目”、133个“支持和扶持”……一个个赋予丰富内涵的词语,变成了一个个美妙绝伦的发展音符,激励着赣南干群只争朝夕、奋蹄前行,按照《若干意见》绘就的路线图,在江西绿色崛起的如虹征途上,创造“赣南速度”。

从没有一个投资百亿元企业,到拥有6家投资超百亿元企业,恍若火树银花,一个个重大项目在赣南次第开花结果——

因为革命,赣南红;因为战争,赣南穷。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可这里仍然处于“欠发达、后发展”的窘境,真是“岁月悠悠,赣南悠悠”。

为抚平历史留下的创伤,赣州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先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脱贫。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支撑。赣州紧握《若干意见》这一“幸福宝典”,深入查找“大项目、大企业”难以落地的原因,着力完善解决瓶颈问题的具体措施,一路攻坚克难,扎实招大引强。

很快,一幕幕招商大剧,在红土地上接连上演。

赣台会”签约资金15.58亿美元;“光彩事业赣州行”签约资金1040.9亿元;“央企入赣”签约资金1306亿元……中核集团清洁能源、中汽零(赣州)产业基地、北斗产业园等一大批世界500强、央企和大型民企选择赣州投资兴业。

经过两年的艰辛努力,赣州从没有一个投资百亿元企业,发展到拥有6家投资超百亿元企业。而且,这个成果还在不断扩大,振兴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积极转变作风,主动靠前服务,破解发展瓶颈,建立项目“绿色通道、并联审批”机制,采取“全程代办、及时会办、限时结办、跟踪督办”方式,变“企业跑路”为“干部跑腿”,优先安排土地、水、电等生产资源,为项目落地提供支持。

总投资超百亿元的中汽零(赣州)产业基地项目落户章贡区,从对接洽谈、实地考察到正式签约、开工建设,仅用了7个月,创下了中汽零在全国投资的最快速度。“这一‘奇迹’,与赣南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离不开,更与当地干部积极‘走出去’、热情‘请进来’密切相关。”章贡区委领导这样感慨道。

与中汽零项目一样,江西首诺铜业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半年时间,其项目建设“动车速度”的头衔,就在赣南红土地上续写荣光。如今,该项目后续建设热火朝天,一期工程投产后,月销售额将超1亿元。

在振兴路上这两年,不论招商引资还是项目建设,赣州紧扣“绿色崛起”这一主题,坚决拒绝“三高”项目,只为苗木和厂房一起成长、绿地与项目一起延伸,助推项目建设与生态建设和谐共进。

有数据显示,两年来全市共引进269个重大项目,目前完成注册项目171个,占项目总数的64%;进资项目166个,占62%;开工项目139个,占52%。在项目建设跫音中,赣州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确保“赣南速度”不减速,继续领跑全省。

用足利好政策,争取改革红利,把脉企业发展,在“输血健身”的同时,自觉“造血强身”,加快产业发展——

产业层次低,会拖住绿色崛起的步伐。赣州决策者从调研中感受到:只有突出科技创新,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后发赶超、提速转型的关键时期,赣南干部弘扬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充分用好苏区振兴这一利好政策,主动对接国家部委,推进对口支援,争取改革红利,把脉企业发展,在“输血健身”的同时,自觉发挥“造血强身”的功能,加快产业发展。

面对产业升级中的困难,挂点市领导带头深入企业,帮助及时解决问题,并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传统产业以“绿”当头实施技改。大余润泽药业,之前以煤炭为生产燃料,每天花费一万多元,进行技术改造后,以竹屑取代煤炭,现在每天仅需2500多元,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保护了生态。

作为赣南脐橙主产地的信丰县,坚持“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这一理念,突出引进脐橙精深加工、电子元器件、光电等产业,并重点针对建材行业,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企业,促其技改扩能。比如绿源中纤板有限公司,原生产普通纤维板,经实施技改扩能,改生产高密度纤维板,目前企业效益明显提升。

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赣州更倾向于引导企业自主“造血强身”。建设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章源钨业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培养人才的技能与素养,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江西悦安超细金属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5项技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企业效益蒸蒸日上。这是赣州实施“强脑”工程的一个缩影,更是“三送”干部鞍前马后服务企业的典范。

同时,赣州大力发展优势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稀土和钨新材料及其应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氟盐化工等先进制造业。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80.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4.2%,“一矿独大”格局得到初步改变。

牢记“生态为重”理念,精心编制环保“衣裳”,倾尽全力“养山护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建设“绿色家园”——

宋城墙下,一江清水向北流;郁孤台上,文人墨客叹长天;通天岩上,问天问地问流年……素有“生态家园”美誉的赣州,犹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赣江源头。

如何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赣州牢固树立“生态为重”理念,大力实施长(珠)江防护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凸显。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完善现有产品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实现区域内废物排放最小化。上犹县以绿色理念发展特色产业,以玻纤及新型复合材料、精密模具两大产业为主导,发展零污染的朝阳产业。同时,大力实施“水上漂”上岸工程,保护陡水湖的库区水质。

上犹的做法只是赣州生态建设的缩影。长期以来,赣州在保护生态环境征途上探索前行,大力实施水环境整治工程、矿区植被恢复工程、源头区域生态林建设等工程,全方位推进生态建设。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76.4%,完成造林181.64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稀土矿山面积47平方公里,县县建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赣江、东江等源头清澈澄明,兴国县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作为盛产钨和稀土的赣州,如何协调“吃山”与“护林”之间的矛盾,是谋求绿色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赣州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摸索出一条生态还原之路,全面推进稀土矿山治理和生态开发,一场“复绿运动”如火如荼。

安远县车头稀土废弃矿区因过度开发,一度被人们笑称为“秃头山”,造成山塘、水库、河道淤积1500多万立方米,淹没农田1500多亩。经过环境治理,一排排整齐的桉树枝叶婆娑,碧绿的脐橙树上硕果满枝。昔日的“秃头”长出了“秀发”,变成了“花果山”。

在积极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时,赣州大力实施发展生态化战略,着力构建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突出“绿色GDP”的考核,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工程建设。前后关闭和搬迁可能影响环境的企业2500多家,拒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3100多个。建设自然保护区55个,建成自然保护区35个,建成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31个、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14个,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进入全国前20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授予“绿色生态城市保护特别贡献奖”。(陈洪明 记者 鄢朝晖 林 雍)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