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升级系列报道】“绿色铜都”鹰潭向世界Show发展

11.12.2013  01:43
  今视网12月10日南昌讯(记者 良保)鹰潭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十八大一年以来,鹰潭市紧紧围绕打造“绿色世界铜都”的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绿色世界铜都”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1—11月,全市铜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0亿元,同比增长21%。


鹰潭打造“绿色世界铜都”。(本文均为资料图片)


鹰潭(贵溪)铜拆解加工区,成为“中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公布,鹰潭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为第四批国家“城市矿产”基地。目前,该基地已达到年拆解粗铜60万吨的生产能力,鹰潭铜材加工产量由原150.78万吨提高到173.86万吨,阴极铜产量由原94.04万吨提高到103.31万吨;分别占全省的83.2%和89%;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1818.21亿元增加到2186.78亿元。

  由此可以发现,国家“城市矿产”基地的确立,为鹰潭实现铜资源循环利用,打造“绿色世界铜都”提供了坚实保障。但是,仅仅靠“一铜独大”的格局对于增强鹰潭市的整体经济能力是不够人,只有打好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这两张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鹰潭按照“延伸五条产业链,打造五个产业基地”的思路,着力提升铜产业发展层次,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型金属材料,着力由铜材料基地向铜精深加工基地转变。同时将创新思路向两头发展,再生资源的利用,以铜拆解加工区为核心,确保铜原料的供应;向下延伸,由原来铜原料的加工、铜材料的加工,开始走向铜的精深加工,一批大企业纷纷落户鹰潭,带动了铜产业品质的提升,铜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据了解,鹰潭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是“圈区管理”的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加工园区,规划年拆解能力180万吨、产再生铜45万吨。目前,鹰潭涉铜企业基本实现了铜材料就近取材,年节省运营成本预计达两亿多元。全市铜加工能力达150.7万吨,精深加工项目比重已占全市铜产业的九成以上;铜企业专利技术拥有量达450件,位居全国第一;有50多项产品被列为省级以上重点新产品和自主创新产品。

  除此,鹰潭还建立了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铜及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1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与40多所知名科研院校开展了产学研协作。并在全省率先试点“财园信贷通”、设立创新基金等一系列“孵化”举措,加速铜产业链延伸,汇聚了日本万宝至、德国埃斯特、台湾光宝、宁波兴业等一批著名涉铜企业。

  此外,鹰潭借赣东北开放合作之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推动了鹰潭市旅游产业更上一个台阶。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按照意见的指示,整合优势资源,统筹景区配套设施和景区间公路建设,加快形成以三清山、龙虎山、景德镇、婺源、龟峰、神农源、鄱阳湖湿地公园为重点的赣东北旅游圈,提高景区间通达能力和服务水平。

  并将积极发展观光体验、红色经典、民俗风情、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加强与安徽黄山、福建武夷山景区的对接,扩大与杭州西湖、厦门鼓浪屿等景区的合作,共同培育跨省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建设跨省无障碍旅游区。依托交通和区位优势,打造赣浙闽皖四省边际旅游黄金走廊,促进鹰潭成为特色鲜明的中国生态旅游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