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罗列校园暴力8大成因 犯罪成本低是主因

27.06.2015  14:03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6月26日南昌讯(记者 胡康林)近日,“浙江一男童遭初中生暴打”、“江西永新初中女生被围殴”……接连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不绝于耳。6月26日,江西网络台记者在网上搜集了千名网友的评论,整理得出网友普遍认为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8大因素。其中超七成网友认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成本低、法律意识淡薄是校园暴力频发的主要原因,身边充斥暴力因素、老师家长不够重视等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犯罪成本偏低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网友普遍未成年犯罪成本太低是主要原因。依据现行法律,此类暴力事件最多以严肃批评教育、责成家长严加管教结束,这恰恰也是很多未成年人对其他孩子动辄暴力的主要原因。

  “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未成年,即使杀人都不用偿命,自己的这种行为在法律定性上不过‘一件小事。’把殴打和伤害视为‘恶作剧之类的小事’。”当代作家曾雅娴认为,这便是国内校园暴力不断发生,也始终无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

  “每次看到曝光校园打人事件,看到小孩子跪着,被扒衣服,拍裸照,做各种被下贱的事,都感觉好无力。说是教育缺陷,家庭管理上的缺陷,更应该归结为法律上的纵容,如此低成本的犯罪,谁都可以轻易尝试。”网友“西北口十人”表示。

  “我只想说《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不是包庇未成年人犯罪的!请不要总是以监护人的道歉收场,违法成本太低使得这些人肆无忌惮嚣张跋扈!他们实施暴力行为的时候哪里像未成年了?”网友“幸福右转”认为,尽管未成年人涉嫌故意伤害要适当地减轻处罚,但并不等于完全不承担责任。

  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意识淡薄是目前网友总结出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又一重要因素。有网友认为,在青少年群体中,熟知校规、班规、家规的占多数,但知道国家法律法规的却占少数。

  “青少年犯法就应该负法律责任,现在孩子的法律意识太薄弱,就记住了有一个《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就以为只要自己没成年就可以为所欲为。”网友“Naync—go”说。

  “现在孩子全都早熟,而法律却步入了晚期。校园暴力频发的主要原因就包括学生法律意识薄弱。打人的觉得自己不需要付出代价,被打的觉得给钱就可以原谅,都是促使这种事件不断发生的原因。对于这样的事情我的看法是,必须依法严惩,让他们让大家都知道,打人这件事不是小事,是犯罪!”网友“又不加v于是又改回来的胖子兰兰”表示。

  老师家长忽视

  老师和家长对校园暴力事件“没当一回事”,也是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对于很多老师和家长来说,未成年学生口中所谓的“欺负”,不过是推推搡搡,或者踢几脚打两下,甚至当做“恶作剧”来看待,但是现在的某些孩子对待同学的方式,则更像“酷刑折磨”。

  “网传江西南丰发生的女初中生被学妹轮流掌掴一事,我怎么都想不到居然说不是校园暴力事件,只是普通的打架。视频中明明可以看到是几个人轮流扇一个女生巴掌,而且还一直在嘲笑被打女生,最关键她们还把视频发到了网上,这不是暴力事件是什么?”网友“娱乐圈播报”就6月26日江西南丰县委宣传部发布的“南丰女初中生被轮流掌掴”情况通报分析认为,将影响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当做“小孩打架”,会助涨此类恶性事件发生。

  模仿心理作祟

  网友通过分析连日来被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得出结论,“模仿心理”也成校园暴力频发的另一重要原因。“这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各种青春叛逆题材电影,电影或网络游戏中兄弟姐妹们结成同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类似“桃园结义”的举动,既可能成就共同进步、缔结深厚友谊,自然也可以埋下拉帮结派、血腥暴力的伏笔。”曾雅娴表示。

  “校园暴力都是因为网络游戏的毒害,他们认为征服别人自己就有势力有魅力又霸气,是人中人。十四五的少男少女正值青春期,身体和思想蠢蠢欲动,是极力想证明自己已经长大的年龄。”网友“刘凤琴13496”说。“想当年的《十八岁的天空》、《古惑仔》、《流星花园》里面哪个‘老大’角色不是青少年崇拜的偶像。”网友“折子戏”认为,青少年处于叛逆期,极其容易受电视、游戏的影响去“寻找地位”。

  学校处理草率

  面对校园暴力事件,学校会采取“息事宁人”或“过于极端”的处理方式,这是一种普遍现象。网友认为,对待校园暴力不能只是找双方家长协商解决,赔钱完事,而是应该严格地走上法律程序。

  此外,部分学校对学生违纪事件简单地求助于行政处罚,滥用“劝退”、“勒令退学”等手段,随便开除学生,将矛盾推向社会。又或者有些学校以体罚的方式进行处理,而这种行为会使学生形成敌视老师和优等学生的逆反心理。

  此外,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学校的监管及教育也难辞其咎。“什么出了事情就想到暴力解决,虽然不知道你们处于什么阶段,我只能说学校整个的监管体系和对学生的教育都存在问题。校园暴力事件屡禁不止,绝对不单单是学生单方面的原因。”网友“未知域zero”认为,学校教育须加强学生法制和公民道德的养成教育,监管、教育不到位,学校应负相应责任。

  家庭环境影响

  校园暴力事件与施暴者家庭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不科学,家庭氛围不正常,家长行为不端正,家庭周边环境不健康,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家庭当中充满暴力、冷漠,孩子们也容易具有攻击性。此外,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对孩子至关重要。有的家长怕自己小孩被欺负,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别人欺负你你就打他”。这种怕自己小孩吃亏的自私教育显然是无一利而百害的。

  “一些孩子犯错误了,家长就会让孩子下跪认错;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有可能就对孩子打骂,而这些完全是人格侮辱。久而久之,随着孩子们的不断成长,这种打骂会让他们变得叛逆,会想着找一种方式去发泄,并将父母对他的打骂方式加以运用。”网友“雯雯baby”认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执法部门松懈

  有网友说,《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来保护未成年人的,而非是未成年人的一张“免死金牌”。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执法部门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是否重视校园暴力事件、是否执法到位都是网友所热议的问题。

  “如果警方接到未成年学生报警说有自己被别的几个学生打,他们是否会重视?还是会建议学生报告给老师?就算真的立案处理,但有学生家长求情,他们又会不会因为是未成年人而得过且过?”一网友举例说。

  “每次的校园暴力,施暴者往往得不到严惩,警方说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所以要保护未成年人,只要没有缺胳膊少腿没有闹出人命就都不算大事,然而往往忽略了受害者的心理以及精神伤害,校园暴力屡禁不止,少管所形如假设,施暴者应严惩不贷。”网友“撸撸撸撸撸鹿”说。“没有引起关注,恐怕警方只是教育一下家长就放回去了!”网友“阳光福妞”呼吁,如果其监护人以及学校存在监管不力的过错,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个人性格偏激

  有网友指出,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因而在校学生一般情绪易于激动,性格急躁、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在受到环境刺激时,容易因冲动而使用暴力手段,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此外,由于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一些学生在行为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偏执性,妄图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显示个体存在。因此在受到父母、老师的约束,尤其是其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当时,内心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行为即失去常态。事实上,当他们冷静下来,大多都会为自己逞一时之快的行为感到后怕和悔恨。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在少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内部心理结构的动力以及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更为错综复杂。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水平与生理发育水平不同步,两者之间就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一大诱因。”一研究心理学的网友认为,推动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往往是:膨胀的物质需要,嫉妒,逞强好胜,好奇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