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岳秦不通婚”牵出家风传承反思

08.06.2014  11:09

  合肥市民岳斌表示,自己是岳飞的32代孙,属于岳飞长子岳云那一支。在合肥,载入族谱的岳飞后人有近万名。一直以来,岳家男子不准与秦姓通婚,到新中国成立这个家法才放宽。“但翻族谱,还是几乎没有和秦姓通婚的。”岳辅翼介绍。(6月5日《安徽商报》)

  秦桧构陷岳飞的故事,大抵是人尽皆知。然而,岳姓和秦姓世世代代记仇,甚至岳姓后裔不与秦姓通婚,这样的“江湖恩仇录”读来还是令人觉得稀奇和搞笑。然而,这样的家法流传至今,究竟还有多大约束力?一者,人口普查并未对岳姓和秦姓通婚情况作专门调查统计,仅凭一份族谱很难得出严谨的结论。二者,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国人的婚姻自由度得以大幅提升,青年男女的婚姻结合,往往是“爱情至上”,谁还管你姓秦还是姓李?

  启功先生在《启功口述历史》中,回忆爱新氏如何变为爱新觉罗氏后,说道:“现在很多爱新氏夸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别人称其为爱新觉罗;别人这样称他,觉得是对他的一种恭维。这实际很无聊。”在公共舆论看来,再纠结岳秦二姓后代是否通婚,已然是件无聊之事,但公众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击中了人们心底对家风传承的质朴情感。无论是历史上约定俗成不与秦姓通婚,还是设立岳家祠堂惩戒不守规矩的族人,对很多人而言,这样有规则、有秩序的家族作风已是日渐稀缺。

  爱默生说:“家庭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一日之中,人们的胃口得到三餐的满足,而人们的心灵却得到千百次的满足。”每个人都成长于特定的家庭,家风如何,家教如何,无疑关乎个体的成长路径。然而,时代的变迁,让越来越多的优良家风被解构,弱化,甚至凋零。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发展加速,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分散化,很多人离开故土谋生,原有的乡土亲缘文化已走向衰落。又比如,离婚率一路走高,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已经较难接受完整的家庭教育。

  我们时常喟叹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然而,社会风气的改变,何尝不是始于家庭伦理关系的改变。很显然,对于我们这个深受儒家文化浸润的国家,重振家风的教化作用,对化解道德危机、信任危机等等无疑具有现实价值。尽管我们无须承续“不与秦姓通婚”这样带着封建色彩的教条,但体味这些家风“制度设计”中蕴含的严肃感、秩序感和仪式感,却是很有必要的。

  “不与秦姓通婚”,尽管显得有些守旧和迂腐,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何尝不体现着岳姓后人对家族信念和荣耀的执着?岳姓家族的荣光,若能得到传承当然是件好事。但我们每个家庭何尝不可以从现在开始,写就自己家庭的“风范”?做到这些其实不难。今年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有一个镜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父亲提醒小孩要让爷爷先动筷子。一个个寓于生活的小细节,其实就是拯救家风最好实践。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