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峡江移民,一部宏伟壮阔的史诗

18.12.2013  12:44

      这是一座新时代丰碑,镌刻着史诗般的宏阔篇章;

  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筑起傲然屹立大坝的基石。

  今年7月底,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开始下闸蓄水。随着水位缓缓升高,“滔滔赣江生平湖”的美景正变成现实。

  今年12月上旬,库区最后一个移民安置点——吉水县水田乡前胡家村移民新村正在兴建。农历春节前后,库区移民将全部搬入新村。

  峡江枢纽,845米长的大坝,雄伟、厚重;

  峡江库区,2.5万移民迁徙,壮阔、有序。

   正常蓄水位调低2米,移民要“移得出、稳得住、富得起、不反复”——破解移民安置这一“最大的难题”,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及高瞻远瞩、科学发展的决策部署

  移民工作,是困扰全世界水利工程建设的最大难题。

      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吴义泉介绍说,移民工作政策性强,须严格执行,但生搬硬套政策,也行不通。做好移民安置工作,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的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

  曾经参与小浪底、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燕子林,是峡江库区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监督评估项目部负责人。他说,峡江库区移民安置工作顺利推进,主要得益于江西在征地补偿、抬田防护、对口支援,以及移民新村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之举。

  ——实施优惠补偿政策,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再提高。2010年9月3日,省政府出台规定,淹没区耕地、旱地、林地、水塘等实物补偿标准比国家标准更高,补助范围更具体,操作性更强。其中耕地等每亩补偿31500元,而按国家同类标准为2.68万元。

  ——建全国首个大面积“抬田”工程。库区3.75万亩耕地经抬高后,将免于被淹没的命运,可减少移民外迁约3万人。同时,库区还设了7个防护区,保护人口8.01万人,保护耕地5.03万亩,减少房屋拆迁面积465万平方米。据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姚毅臣介绍,通过实施抬田、防护工程,以及调低蓄水位,移民人数减少了7.9万人,淹没耕地减少了7.5万亩,成为破解“世界性难题”的一项重大创举。

  在吉水县水田乡富口村“抬田”试验基地,记者看到:206亩试验田土地平整,做到了“水能顺畅到田、农机便利下田”。村民王振球告诉记者,他家耕地“抬田”后亩产比原先平均水平还略高。

  ——49个省直单位和省属企业与峡江水利枢纽工程110个移民新村对口支援。2011年9月8日开始,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水利厅、扶贫移民办等49个省直单位和部门,目前已落实资金1.83亿元,帮助做好移民新村的水、电、路、学校、医疗卫生、环境绿化等民生工程,广受移民群众好评。

  ——移民新村按照小康标准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库区移民新村按照“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完善、村容村貌整洁、生产生活便利”要求,从村庄布局、户型结构、外观形象,到基础设施、绿化工程、公共服务,都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配套。

  一幢幢体现了“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风格的楼房拔地而起,库区人居环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今年11月下旬,移民群众高兴地对记者说,通过移民新村建设,大家提前10年迈进了小康社会。

  事实证明,只要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只要敢于担当、真抓实干,就一定能把别人干不成的事干成,把别人难以突破的工作干出色。

   与移民打成一片,关心移民冷暖,晓民情民意,解民忧民困——破解移民安置这一“最大的难题”,广大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进村入户,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2012年1月23日,大年初一,依山傍水、别致气派的峡江县蒋沙移民新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红火热闹,洋溢着浓浓的节日喜庆。这天,村里来几位“特殊”的客人——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副厅长文林一行来到村里,了解移民生活,并向他们拜年,送上亲切问候和新春祝福。

  “移民工作是天大的难事。”哪里有问题就向哪里去,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走。吉安市委书记王萍,市长胡世忠,市委常委郭庆亮、副市长肖玉兰等一次次实地检查督促、调研指导、现场办公和看望慰问一线的建设者们。工程建设现场、移民新村建设工地、移民群众家里……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脚步和声音。

  “为了做好移民安置,一次次往安置点跑,解决了多少问题,我都记不清了。”峡江县副县长阮建芳说,在移民搬迁户建房过程中,峡江全县200多名干部坚持每天下到村里,他们白天在工地上干体力活,晚上还要进村入户与移民促膝长谈,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做好思想工作。

  “一个人也不能少,一件事也不能捺下。”峡江县罗田镇移民1300多人,占全县的三分之二。镇党委书记袁小求说,乡村干部必须与移民“面对面”打交道,遇到的情况更加复杂具体,事事必须妥善处理。

  吉水县承担了整个工程90%以上的移民任务。县委书记刘兰芳说,县委县政府将移民工作当作一切工作的头等大事,采取“试点先行、战役推进”的战略战术,分阶段打响“百日攻坚”、“百村竣工”、“乔迁安居”、“库区清理”四大战役;上千名党员干部自带被子长期驻扎在移民村里,连续数月没有休过一个双休日。

  从牵头八都镇住岐村的移民试点工作,到分管全县的移民攻坚,吉水县委常委李长生算得上是移民工作“专家”之一。他总结吉水移民工作的“法宝”是“深入实际,掌握实情,勤调研、勤调度,带着感情用心沟通。

  11月21日,在吉水县水田乡西田村,驻村工作组组长江丽平说,自去年3月份驻村以来,他周六晚上回家,周日早上就返回,几乎每天都在村里。西田村村支书罗德斌今年端午节做了一件“出格”的事:把手机关了。他说,3年来,从未休息过一天,要“好好放自己一天假”。

  水田乡是移民的大乡,移民人数超过1.1万人。全乡21名乡干部,平均每人承担500多名移民任务,压力山大。乡党委书记黄明熙对记者说:“在水田,视百姓为父母,把移民当亲人,不是标语和口号,而是大爱无声的情怀。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实践表明,只要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关心移民冷暖,了解民情民意,解民忧民困,与移民打成一片,即使是“天大的难事”也会迎刃而解。

   一幢幢老房子被推倒,饱含着移民的理解与包容;一片片新楼房建起来,寄托着移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破解移民安置这一“最大的难题”,让人最感动的是2.5万名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以及乐观向上的拼搏精神

  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始终是千百年来积淀在中国百姓心中的情结。然而,为了全省发展大计,峡江库区儿女挥别家园,为工程建设让路。我们怎能忘记?

  奉献,是一颗种子,洒遍赣江两岸。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井冈山下的老百姓,当年为革命送郎当红军,今天又为国家建设深明大义,舍小家顾大家,背井离乡,付出了很多。

  俗话说:60不出门,70不留宿。吉水县水田乡罗能圣夫妻加起来170多岁,是乡里外迁移民中年龄最大的夫妻。老婆婆从一头青丝到满头白发,从来没有离开过水田。最初她对外迁不理解,但在政策触动和温情感动下,老人同意了并笑着说:“之前是自己的想法落后,差点害了子孙后代,我保证,不光我家要外迁,我还要动员全村都外迁。

  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库区群众的理解与包容,责任与担当。一位基层干部说,移民安置有3件事让她“”:当看到旧房屋一幢幢被推倒,一个村子长长的历史结束了,哭!当看到“寿木”从老房子运出,在老村生活数十年的老人们又开启新生活,哭!当看到一片片新房拔地而起,移民搬新居,老百姓又迈上了新的小康生活,哭!

  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库区移民的乐观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峡江县罗田镇朱家村地处赣江与支流黄金江交汇处。朱姓九百年前迁徙于此,世世代代习惯了赣江的吟唱。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兴建,年届八旬的老村支书朱树贵相信这是朱家重新焕发生机的好机会。

  是啊!2.5万名移民大迁徙,决不是人口的简单重组。对于库区群众而言,它所引发的社会变迁,绝不亚于沧海桑田的变化。“移得出、稳得住”,还要“富得起、不反复”。库区实行开发式移民,既立足于补偿,更着眼于发展,重点发展水面养殖、旅游、蔬菜水果种植、花卉苗木培育、高产油茶等项目,以实现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有媒体对此评价说,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承载着江西人民和几代水利人的梦想已经成真。更令人欣喜的是,善于自我加压、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井冈儿女,巧借移民东风……让移民群众华丽转身全面小康。

  有诗为证:

  (一)

  江峡青山绿,

  风物放眼量;

  树绿鹭飞白,

  风清稻飘香;

  楼高青瓦盖,

  壁白马头墙;

  直待蓄水时,

  又把桃源访。

  (二)

  抬田造粮川,

  留耕著农桑;

  川行逢新村,

  村妇笑语长;

  屋内家电新,

  流光添亮堂;

  异日平湖阔,

  物我两相忘。

  本报记者李冬明 通讯员章晚华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是我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保障着江西经济核心区防洪安全。根据最终规划,大坝蓄水至46米水位时,移民将达24911人。

  工程成败关键在移民!

  2007年5月1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来到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察看大坝选址。他满含深情地说,江西就缺这样的水利工程,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争取早开工、早建成;并嘱咐省委、省政府领导,工程一定要尽量减少淹没土地,减少移民。

  建大坝修水库,难免要淹没土地,造成移民。“减少淹没土地,减少移民”的要求,是从“减法”入手,科学谋划移民安置工作,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省委、省政府一直对峡江水库移民安置工作高度重视——1990年8月6日,国家计委批复《江西省赣江流域规划报告》,规划建设峡江水利枢纽工程。2004年2月13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在峡江水利枢纽库区范围内停建永久性设施的通知》,严禁抢建搭建,确保更好地进行移民安置规划,减少库区居民和单位的淹没损失。

  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审批;2010年7月,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批复,移民安置进入实际操作层面——3年多时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库区,详细了解水库淹没情况,到当地群众家中,询问田地淹没情况、搬迁情况和生活情况;并反复强调:要力争创造一种模式,使移民能够“移得出、稳得住、富得起、不反复”。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最初设计正常蓄水位为48米(黄海高程),后来调整为46米。2米之差意味着什么呢?专家解释说,这虽然减少了发电效益,但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水库淹没面积、减少移民数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今年7月中旬,库区移民安置通过阶段性终验。截至11月底,峡江、吉安、吉州和青原等4个县(区)均已完成移民安置和征地拆迁任务,吉水县已完成任务的98%。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阶段性成果——移民工作与工程建设齐头并进。

   实施优惠补偿政策,实施抬田防护工程,省直有关部门对口支援,高标准建设移民新村——破解移民安置这一“最大的难题”,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精神,以及敢于担当、实干兴赣的精神

  路面铺上水泥,新建楼房亮敞整齐,家家户户用上自来——移民新村面貌一新。这是记者在吉水县八都镇移民新村——住歧村见到的新变化。而在老村,地势低洼,十年九淹;平房潮湿,巷道狭窄,出入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