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网民权益保护需要的可不只是“投石问路”

24.07.2015  12:14

  昨日,2015年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发布了《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报告显示,近一年来网民们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和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导致总体损失约805亿元,人均124元。(7月23日新快报)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问题,事关数亿人之众,真还不是小问题。可中国网民权益保护的现状到底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紧迫性,不仅广大网民想知道,而且作为互联网的管理决策层也想知道。客观讲,由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是受普遍欢迎的。

  可是,作为专业协会和权威机构,也不能抛出问题就走,话没说完留半截,既然垃圾信息、诈骗信息和个人信息泄露等现象颇为严重,那么对策是什么,怎样才能有效保障网民权益不受侵害?这些本该浓墨重彩,但报告似乎没有提及,起码从媒体的报道中难觅。有关方面莫非是要“投石问路”——把解决问题的对策全部交给社会?实在给人一种“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没有说一句话就走”、“在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却沉默不说”之感。

  实话实说,网民权益保护需要的可不只是“投石问路”——问计于社会、问计于广大网民,还尤其需要相关方面的“抛砖引玉”,中国互联网协会不妨先抛出专业协会对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议,以己之砖引众之玉,带动社会各个方面共同为网民权益保护把脉开方、献计出力。

  中国作为互联网大国,并且正大步迈向互联网强国,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中的问题,围绕网络安全、保护网民权益等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为何在不差制度的情况下网民权益保护还不尽如人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各种政策法规执行得如何,哪些政策法规又亟需完善,这些显然让人急切想知盼知,不知中国互联网协会是还没有这些方面的思考及建议,还是有只是还没到公布的时候?

  姑且不纠结有没有吧。还是想想那一起起叫网民坐立不安的网络伤害案件吧,就在今天有新闻传来,山东青年疑因发表爱国言论被打,叫人还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打人者通过人肉搜索得知青年的一些信息,22日上午还有人到他家附近打听他的具体住址和电话。网民的权益如何才能不受伤害?全社会都不妨认真想一想,因为在我们之中,大多数人是网民,哪怕自己不是网民,但自己的家人、身边的朋友好多也是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