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江西日报网】【江西新闻网】【中国江西网】江报直播室:悠长岁月里的文化自信

29.06.2016  12:04
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6-06/28/content_360140.htm
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6/06/27/014998573.shtml
http://www.jxnews.com.cn/jxrb/system/2016/06/27/014998553.shtml

   核心提示

    姓名是人的符号,地名是城市的标签。地名所承载的,不单单是基本的指路功能,更延展着历史文化,蕴蓄着时代风情。

    江西许多城市均有古称。历史上,九江曾名江州、浔阳,南昌旧名豫章、洪州,赣州在南宋以前称为虔州……同一座城不同名字的背后是一段段变迁往事。如今,回望一个个印刻在史书中的名字,我们可依稀描摹出所居之城在历史长河中明丽动人的身影。

    同样,很多城市在奔向“国际化”的大路上有一颗焦躁的心,以为名字洋气了,就真正“高端大气上档次”。

    其实,住在历史文化匮乏之地,楼房造得越高,人内心越寂寞。我们需要四通八达的宽阔道路,这是城市交通的骨干;我们同样需要曲折幽深的街巷,这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是社会高速发展进程中,人们心灵的缓冲地带。是的,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和城市老街,或许才能带我们回到温暖的家。

    嘉宾:

    梅联华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黎传绪 南昌市地名办专家组成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

    肖华忠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主持: 本报记者 黄 晗

南昌万寿宫街区翠花街和棉花街

    老地名,穿越古今的任意门

    江西日报微信网友留言:

    @黑豆:我希望把吉安改回庐陵,多美啊!九江原来叫浔阳,就是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的那个地方!

    @Rock:我是鄱阳人,我觉得鄱阳名字挺好。鄱阳以前叫饶州,也不错,不过现在的饶州只是鄱阳县的一条街道啦!

    @朱建国:地名的变化是很正常的事情,社会向前发展,我们要接受新事物!

    @风雨任平生:城市的名字该改还是要改,不过不能追求噱头,也不能以经济获利与否来衡量改名成败,应该回归以尊重历史文化为考量。

    肖华忠:地名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城市的文化内涵。不论城市名、建筑名还是街道名,都是一种文化,源于一方水土的孕育,甚至独属某座城市。

    古今名称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判断。九江以前叫浔阳,“”为山南水北,指明其位于长江支流浔江之北。现在的“九江”意在说明江西多条河流汇集鄱阳湖,流入长江。很多人喜欢白居易描写浔阳的诗句,其实李白的“九江秀色可揽结”和元稹的“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同样十分经典。这样看来,两个名字都有底蕴,不能说哪一个更有价值。

    (画外音)南昌曾有许多古地名,随着城市变迁,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借由地名去探寻一段段尘封的往事。

    黎传绪:南昌八一广场西面有条“皇殿侧路”,它指的是南唐皇殿之东侧。南唐曾以南京为国都,因与强敌后周仅一江之隔,南唐国主李璟下诏:“朕已决定以南昌为南都。”公元959年,李璟升洪州州治南昌为南昌府,定为南都,在南昌构建皇宫长春殿。迁都不到三个月,李璟一病不起,死前“亲书遗令,留葬西山,累土数尺为坟”。长春殿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初,后被毁。

    古时城市建筑,上到皇帝宫殿,下到百姓民房,基本上是木结构,遇火常常整片化为灰烬。因此,人们建造火神庙,祭祀火神,祈求免于火灾。南昌也有火神庙,原址在现今洪都中医院西侧。以前火神庙香火鼎盛。

    在古代科举考试的漫长时期,南昌贡院是江西举行全省乡试的唯一考场。南宋时建立的贡院,原址在今天南昌市松柏巷和廉让里之间的一大片地区。“乡试”每3年举行一次,全省各地参加“乡试”的秀才都要来省城赶考。“老贡院”旁边有个地名叫“系马桩”,那就是官员和秀才们系马的地方。“老贡院”的北面原有大片桃树林,是秀才们游览休闲的处所。现在,只有地名“大桃花巷”和“小桃花巷”作为历史的记忆。

    梅联华:地名命名有讲究,城市街道多以人名、姓氏、名胜乃至动植物名冠之。

    上世纪30年代,南昌市以王阳明、文天祥、王安石、黄梨洲、陆象山、欧阳修、谢叠山、王船山8人之名命名了8条街道,当时在全国都少见。

    南昌的棕帽巷得名于许逊由此经过时帽子被风吹落。嫁妆街、羊子巷和铁街代表此地的商贸种类。南昌还有如翘步街、扁担巷和筷子巷等以地形特征得名的地方。此外,美好吉祥之意常用以命名百姓居住区,如南昌的丰收巷、吉庆里和平安巷等。

    (画外音)地名变化源于诸多因素,定名和改名均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走过一条街巷,你如果查一查历史上它曾经的名字,定能体会脚下的这段路是如此厚重沧桑。

    黎传绪:由于历史原因,地名变化时有发生,汉代的南昌到了隋朝称为洪州;1951年南昌开始修建八一大道,安石路遂不复存在;南昌万寿宫街区的“萝卜巷”,实为“罗帛巷”,因发音相似以至讹传,倒让萝卜巷为人熟识,并沿用至今。

    南昌曾有条“官巷”,位于当时南昌县衙门附近,巷里多住着官员。1966年,“官巷”更名为“民巷”。由“”到“”,这个变化很有意思。

    城市地名,要民族风还是国际范?

    (画外音)有新闻报道,1926年南昌设市时,南昌城面积仅为5.8平方公里,路名多达503个。如今,南昌地域面积超过7000平方公里,却只有268个古地名沿用至今。我国自1996年起实施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在江西南昌,洋地名重灾区是近年开发的住宅楼盘,仿佛这样的楼盘显得特别国际化。

    黎传绪:上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的格局变化,南昌一百多个老地名消失,但地名的洋化还是有所控制的,说明有关部门还是把住了关。改革开放后,江西这么多新区建设,没有一条洋化的路名,但楼盘、商场和房地产项目的名称洋化非常严重,对这些名称,审批部门应该好好管管。什么“凡尔赛宫”“温莎城堡”“地中海”“莱茵半岛”……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地名,实在不伦不类。

    地名的洋化中,还有把一些词汇强行组合的现象,如“×香颂”“×王府”“×风尚”,细究这些地名,真是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梅联华: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保存本土文化和跟上国际潮流并不矛盾。城市在变大,出现洋地名不足为奇,关键要看地名是否名副其实。如果街区风格和细节营造真能让人感受到异域风情,起个洋名倒无可厚非,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对开发商来说,楼盘是商品,但对购房者而言,这是他们的家。我们追求居住品质,绝不仅限于室内环境,整个社区的周边环境同样重要,这才会让人产生归属感。

    (画外音)有人说,中国城市地名洋化,是因为我们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弄丢了。文化自信对人们健康心态的塑造,对城市和社会发展会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肖华忠:我认为文化自信包括两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得以更从容体味家乡文化,并不断加深归属感,这是主体自信;另一方面,当国内城市发展到相当水平,不少城市都有摩天大楼、高速铁路和国际机场时,江西城市何以脱颖而出?这时候我们绕不开本土文化,它的特质在哪?这属于个体自信。

    说到底,本土文化是与众不同的味道,是这座城市得以一眼被认出来的某些特征,地名则是城市文化的名片和标签。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南昌,但我想所有人都听说过滕王阁。南昌市建造地铁时,最终把中山西路站改为滕王阁站,正是看重古地名的重要意义。上海城隍庙全世界闻名,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古时城隍殿最先出现在南昌万寿宫内呢?

    南昌象山南路上有个洋船头,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全国唯南昌有这样的建筑,如今已被拆除;中国最早的旅行社也出现在南昌,位于如今胜利路与中山路交叉口,现在也看不到了。

    老地名的背后是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社会发展的留痕,在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这些与老地名相符的建筑还在,城市会拥有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尤其对高素质、高阶层的游客而言,这是他们更愿意探访的地方。

    梅联华:倒不是说所有建筑和街道命名都必须向民族风看齐,像“万达”和“恒茂”这样的名字,寓意吉祥,好理解又挺现代;这些年南昌赣江上建了很多大桥,“生米”“朝阳”这些名字既有对城市历史的追忆,又充满积极向上的气质,不用国际化字眼,同样出彩。

    无论是企业、城市还是国家,首先要有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对本土文化多一点认同和思考,才能有所传承。

    犹记往事,以“”为曲诉深情

    (画外音)2013年,江西出台的《江西省地名命名更名及使用标准化建设规范》规定,地名命名更名要以“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指位,方便管理,易找好记,雅俗共赏,保持地名相对稳定”为原则;地名命名要“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特征,与城市规划所确定的使用功能相适应”。

    黎传绪:总的来说,城市地名命名要传承古名、传承历史、突出指示作用和文化内涵。

    南昌市红谷滩以前只有沙井、刘家村和卫东几个地名,通过建设开发,新名字不断涌现,但这几个老地名仍然保留下来;赣江边紫金城一带原先叫下沙窝,“豫章十景”之一的“龙沙夕照”就在那里,现在这个景点无法恢复,但通过把此处两条路命名为“龙沙”和“夕照”,唤起市民对这个景点的记忆,这个做法值得点赞!

    此外,地名还要让人产生对周边建筑功能的联想,南昌市委市政府旁的两条路,一名新府,一名雄州,既展现了南昌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又符合党政机关所在地的气质,十分贴切。

    (画外音)很多老地名正借由老城改造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契机,重新鲜活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恢复老地名,更像是唤起一方土地沉睡的记忆。

    梅联华:人总是以历史为自豪,也对历史文化有着天然的向往之情。我曾去过日本一个风格古朴的小酒馆,里面只有几个位子,但已有1000多年历史,经过家族30代人的经营。这个地方也成为世界多地游客必到之处。

    如今,中国很多城市在旧城改造中特别注重保存老地名,上海田子坊、成都宽窄巷子、杭州河坊街……无论城市如何发展壮大,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都应对自己的历史心怀敬畏与感恩,历史文化也在反哺着这些城市,在国际大都会中,这些古老地名会越发显得光彩照人,魅力十足。

    这几年,南昌正在全力进行旧城改造,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一个重点项目。通过重建这一片街区,棋盘巷、棉花街、醋巷这些湮没许久的地名正在等待重生的机会,对南昌来说,这都弥足珍贵,值得期待。

    整理、摄像:本报记者 黄 晗 摄影:本报记者 洪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