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网络新造词语流行”:语言该规范就要规范
如何看待网络语言,是近些年争论不休的话题,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再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引发了诸多不同意见。
网络语言如井喷般出现,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新造语词不仅充斥网络,而且还影响到传统媒体和书刊,甚至成为许多年青一代的交往用语。
其实,五花八门的网络语言,向来就分几种。其中一种早已有之,有的原意照搬,有的仅仅调换了某个字,有的不过是增添了新的义项罢了,由于在网络中被高频率运用,所以才增加了知名度。这类词汇,没有病症,一看便明白,即使与原意有所不同,但稍加解释就能一清二楚。“给力”,就不是一个新词;而“高大上”这样的说法,与已经使用了30多年的高大全也有鲜明的关联;“失联”,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算是网络的发明,并且看了就懂;“拍砖”,在我小的时候,孩子们就常用;而“雷人”“吐槽”等,不但源自方言,且理解起来也挺容易;“山寨”的新含义虽说很新,但一说“山寨版”,大多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正能量”是个物理名词,最初来自翻译,不但被网络,实际也被所有人使用。至于“断舍离”“打酱油”“土豪”等等,也大体如此。
另外还有一种,也就是广电总局在通知中所说,是随意篡改、乱用成语,是仿照成语而生造词语。这类网络语词,如“晋善晋美”“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喜大普奔”等,不但毫无语言文化的延续性可言,而且表意含混,无一不是硬性缩略、强行拼装的结果。有人说这些词汇网民都能看得懂,只有不上网的人才难以理解,事实上,什么才是网民并无严格的说法,我相信,那些经常上网看新闻、查资料、读文章、发邮件的人也未必明白。有人认为对这些新造词不能一棍子打死,但诸如此类的生造词,恐怕都是病词,可取之处实在不多。
语言不断在发展,总是在演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词汇,这虽然是语言文化的历史,但所有发展和演变都有其内在的延续性,也都是大众生活的需要。最终替代文言文的白话文,并非凭空想象,也非生造而成,而是以早已普及的汉语口语为其基础。白话文所体现的历史延续性,最重要的就是保留了成语。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显示了汉语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肢解、伤害成语是对汉语的严重破坏。能够加入汉语传统,是我们的本事,而破坏则不能不说就是败家子了。
网络用语是语言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发展结果,也是一种必然产物,但井喷很容易鱼龙混杂,有可能会损伤语言美的主干,尤其像“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的出现,就是网络造词缺乏底线的反映,是一种滥造;而那些“我不能同意你更多”之类的话,根本就是对语言和译文的不负责任,叫“有话不好好说”才更贴切。这些生造词,既不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无益于人际交流,最容易产生网络对文化的负面效应,所以,必要的规范和禁止无可非议。
语言是我们民族文化生存的基石,也是民族审美意识最鲜明的体现,爱惜我们的语言就是爱惜我们的文化。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