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制定一系列扶持措施 编织“全方位、大密度”的民营经济服务网络--长春市南关区突出发展民营经济
2013年4月初,吉林省委、省政府作出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决策部署后,再次为南关大地注入了大发展、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长春市南关区立刻成立了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区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会,全面贯彻落实省民营经济大会精神,结合区情实际,研究制定自己的扶持措施。经过历时4个月的反复推敲,南关区制定出台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方案》和《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若干政策和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准入、放权、让利、服务”八字为原则,按照“做大总量、做实增量、做优结构、做强龙头、做精产品、强区富民”即“五做一强”的工作思路,开始实施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六个一”工程。
制定一套政策。南关区制定下发的《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若干政策和实施细则》,确定了未来五年发展民营经济工作的具体政策,即准入类、服务类、让利类。其中,服务类政策是由南关区发改局、人社局、软环境办公室等区级相关单位结合区情和本单位工作职能制定并执行的,包括提高服务效率、减轻企业负担、建立投诉和处理机制、建立民营企业服务平台等19条政策;让利类政策是由对符合南关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的政策和省市要求区级财政给予资金配套的政策合并而出,包括鼓励企业落位经营、发展连锁、增加就业岗位、建立研发机构等23条政策。
壮大一支队伍。南关区组建区级领导、中层领导、机关和街乡干部、社区干部和网格长为一体的服务队伍,形成服务民营经济的强大网络。为培养壮大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家队伍,实施“临街楼宇商业全覆盖工程”,由区财政出资,对临街住宅首次用于商业经营的,奖励新增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改造资金1000元。鼓励民营企业上市,在现有规模的民营企业中选择梳理一批市场前景好、产品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制定专门的扶持计划,提供扶持资金,助推民营企业主动实现产业升级。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宣传树立品牌观念,加大国家、省级、市级名牌和商标申报力度,培育一批品牌民营企业、招牌民营企业,力争在国家级名牌上不断实现突破。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心环节,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院校为支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组织机关干部开展联系民营企业的“民企服务行动”,发动495名中层干部联系495户民营企业,通过对接、走访、解决实际困难,构建服务民营企业长效机制。
搭建一个平台。南关区建立了专门为民营经济服务的中心平台,主要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指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信息采集、市场开拓、管理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充分发挥了区政府扶持民营经济的助手作用,并成为联系广大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南关区还在开发区、各街乡设立民营经济服务站,负责落实区服务中心平台交办的各项工作,建设特色街区和楼宇社区,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设立一笔资金。根据财政的支持能力,南关区研究设立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扶持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为有融资需求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对民营企业、特色街区、商务楼宇、创业孵化基地提供房租补贴、各项补助,打造精品街路、特色商圈,提升城区品位。为确保该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应支尽支,南关区还出台了《民营经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打造一批载体。民营企业发展载体主要是特色街区、商务楼宇和民营企业孵化基地。目前,南关区北部建成区的临街住宅已基本形成“无街不商、无路不店”的商业氛围,每个街道基本上都有一至两条特色街区。并且,全区的47栋商务楼宇,也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承载空间。对于重点引入的、符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科技研发等五大类企业,南关区将对他们给予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贴心服务,竭尽全力,重点培育。由于民营企业创建初期急需培育扶持,南关区还在抓紧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孵化基地,目前已与成基铂寓深入接触协商建设事宜。
实施一项考核。南关区将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纳入绩效考核,重点考核各部门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质量,以及开发区、各街乡民营经济发展的增量。实施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责任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将其纳入干部年度政绩考核,做好考核结果的运用。此外,南关区还建立了民营经济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没有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就没有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没有干部服务的优质高效,就没有企业发展的提速增效;没有企业实力的发展壮大,就没有经济的腾飞跨越。南关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振兴南关的必由之路,坚持“抓大不放小、扶强兼助弱”的工作原则不放松,咬定“强区富民”目标不松口,全力以赴实现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