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央企招待费岂能“躲猫猫”?
4月份是发布年报的高峰时段,记者发现,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招待费”一词从部分央企及国企年报中消失了。整体来看,目前披露年报的251家央企仅有156家披露招待费,占比62%,而2012年这一数据为168家,也就是说有12家央企在2013年隐去了这一数据。
去年,多家央企披露的2012年年报中业务招待费动辄过亿、甚至十数亿,一度成为众矢之的。今年,四成央企的招待费在账面上“不翼而飞”,这显然有点诡异。公众难免会合情合理地问一句:央企们的招待费都去哪儿了?2012年披露8.37亿元业务招待费的中国铁建,2013年年报中“业务招待费”被清零,“其他”一项却从22.4亿元增加至32.26亿元,一年暴增了9.86亿元,增长44%。
客观而言,业务招待费也不是洪水猛兽,就像行政中的三公支出一样,只要有序合规,属于企业的合理成本。这是企业为了生产经营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对外联络、公关交往、来宾接待等所发生的各种费用。一句话,钱挣得越多,成本支出当然也越多。因此,抽象地看招待费数字而妄议是多是少,确实有失理性。
央企与国资联系在一起,公众关注央企招待费的神秘消失,这自然是监督与知情权所需。更重要的,还离不开以下两个背景:一者,自去年中国铁建天价招待费事件后,加上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等严格落实,2013年上市公司管理费用中的业务招待费下降明显。最新资料显示,1049家公司的业务招待费用,相比前一年下降6亿元,同比降幅10.9%。2013年招待费下降的公司为611家,占到1021家有可比数据企业总数的60%。这种“喜人”的下降,究竟是真实情况、抑或只是打扮出来的账面数字?
二者,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对于招待费,上市公司披露的各家账务处理也不同,有的列支在管理费用之下,有的单列,还有的干脆不特别标注。如果是因为害怕被曝光而故意隐匿、直接清零,不仅会使得业务招待这一容易滋生腐败的空间变得更加隐蔽,对投资者或公众监督反而更加不利。
去年的天价招待费事件过后,还定下了一条制度化的监督举措:即央企监管责任人要对监管效果“签字背书”。今天,面对“高而隐”的央企招待费,如何让“签字背书”的责任追究机制落到实处,这恐怕是绕不过去的制度之问;至于如何规范央企招待费的披露与监管程序,更是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邓海建)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