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视网评]杨衍忠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17.06.2014  01:47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原物化探主任工程师杨衍忠退休后20载执着坚守,编写了9套近600万字的《江西南部地质、物化探遥感资料信息卡片》。在生命弥留之际,他把这基本完稿的信息卡片,无偿捐献给大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高尚情怀,为赣南地矿人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今视网6月16日)

  杨衍忠,一位老地质专家,在野外从事物化探工作整整38个年头,为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退休后的杨衍忠本可以颐养天年,可他却不顾疾病缠身,一心扑在找矿文稿的整理编撰工作上。20载,600万字的找矿文稿,杨衍忠以每年编写30万字的速度在与时间生命“赛跑”。杨衍忠那种无与伦比的执着和甘做铺路石的奉献情怀,为我们竖起了一座精神丰碑,指引我们前行。

  有的人追逐名利、安逸和享乐,有的人毕生都在耕耘、付出和奉献,杨衍忠无疑属于后者。杨衍忠不计名利,耗时20载编写找矿文稿,心甘情愿为后人做嫁衣。作为一名红军后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衍忠为先辈续写了荣光,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杨衍忠从事物化探找矿工作38年,克服了野外作业条件的艰苦环境,孜孜不倦地耕耘奉献,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杨衍忠的敬业精神令人动容,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很大,竞争也很激烈。为了取得更大收获,不少人并不愿意把自己掌握的技能、成果与同事、同行分享。诚然,作为个人,通过自己掌握的技能获得正当的收益,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技术要革新,社会要向前发展,还是需要更多的人敞开胸怀,与众人分享既有成果和经验。有了扎实的基础,后人能少走弯路,更好地实践和谋划,才能更大程度地推陈出新。

  笔者以为,做铺路石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有了铺路石,才能让后来者站在其肩膀上,看得更透彻,行走得更长远。没有严实的地基,焉能成就伸向天空的高楼;没有前人累积的经验和成果,焉能有后来者的发明创造。所以,我们应当勇当铺路石,用自己的技术和本领让更多的后来者取得更大的成功,做一个对社会进步有意义的人。

  在当下社会,贪图享受的多了,吃苦耐劳的少了;伸手索取的多了,无私奉献的少了;安于现状的多了,勇于进取的少了。杨衍忠甘做铺路石的精神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存活于世,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子孙后代,要做一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浑浑噩噩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是为人所不齿的。笔者以为,广大民众当以杨衍忠为榜样,加强锤炼和自我修养提高,学好本领,不仅仅要让小家温饱,更要争做时代进步的先行者,让自己的人生充实而别致。(陶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