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羊角车和塌车遭抵制 载重物压坏路面

26.05.2014  14:01

  上世纪30年代,汽车还没有普及,苏州城里的交通工具主要以人力车为主,除了载人的黄包车外,最常见的是运货用的羊角车和塌车。对于后者,今天的苏州人可能已全无印象,只有在泛黄的老照片与档案中才能重拾历史的记忆。

  虽然同为运货车,但羊角车与塌车外形相差还是很大。羊角车在清初已见记载,为木制独轮手推车,车后有两根长长的把手翘起,颇似羊角,故而得名,这种车通常由一人掌控,就可四两拨千斤地运载重物;塌车则是四轮车,将汽车轮胎安装在大板车上,须由四个车夫齐心协力合作—一个在前拖,一个在后推,两旁各有一人拉纤,可运载建筑材料。张爱玲的文中也写到父母分家时的情景:“我坐在楼上的窗台上,看见大门里缓缓出来两辆塌车,都是她带走的银器家什。

  苏州市档案馆中就有关于这两种车的档案资料记载。上世纪20年代,由于运输需求日益增大,塌车、羊角车越来越多地出入城门,本来就狭小的城内通道常常因此拥堵,又因装载重物容易压坏路面,引起管理路政的民间组织—市民公社不满。1926年3月5日,《吴语》报上刊登了苏州市民公社联合会一则公函,函请苏州警察厅通令取缔塌车在城内通行,以免阻塞交通。经过3个月整顿,情况有所好转,但钱业工会与苏州电气厂的塌车因业务繁忙,无法弃用这个低成本的运输工具。钱业公会是钱庄的行会组织,位于阊门德馨里,管理着晋生、义成裕、仁昌裕等近20家钱庄,各钱庄每天忙于存款、放款、汇兑等业务,有些钱庄还经营堆栈,故要运载大批的银元、铜钱,甚至粮食等物辗转各处。电气厂则位于胥门外施门塘,事务所在观前义康钱庄,负责苏州城厢、马路、街巷等地方所点电光路灯,由于每日要送电维修,所以常需运输煤炭、铜线、电线杆、机械器具等重物。在没有更好的交通工具出现的情况下,两家的运营都离不开塌车和羊角车。其他商家便以此为借口,也不愿再继续遵照执行。6月8日,城南、渡僧桥、金阊等27家市民公社再次联名上书苏州总商会,提出“敝社等为地方公益起见,用特函恳贵会,迅赐转达钱业公会及电气厂,一体尊重舆情、遵守禁令”。苏州总商会与市民公社的主要领导成员本来就是同一批士绅,自然立即响应,第二天就将全体市民公社的呼吁书转告给钱业公会与电气厂,要求对方知照办理。行业工会属于商会所管辖,表面上自然不得不服从,但由于无法解决运输的根本问题,最后还是阳奉阴违。于是到了翌年,5月21日的《苏州明报》上又见一条请求公安局取缔塌车、羊角车的公函,只是这次大部分市民公社似乎已产生疲意,唯独渡僧桥市民公社一家出面。

  塌车、羊角车禁而不止,此事也就不了了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手工推车渐渐被其他更便利的交通工具所取代。20世纪6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的塌车、羊角车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其实,每一样事物在历史舞台上都有它特定的位置,有它存在和消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