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边疆行》采访团走进“绣球之乡”

07.12.2016  23:04

绣球在我国有着上千年历史,它是壮家人的定情物和吉祥物。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旧州村被誉为 “绣球之乡”。《美丽中国边疆行》采访团第二站走进了旧州,江西台记者龚小娟报道:
一大早,在位于靖西市旧州村的老宅里,黄肖琴老人正坐在编织架前,十指翻飞间,8条彩线变成了一条精美彩带。不远处一张小床上,堆满了鲜艳的绣球。徒弟赵金玉说,黄肖琴师傅对绣球的制作要求近乎苛刻,返工重做那是常有的事:(出录音)“每一个学员来学她都要求比较严格,要按照她做法去做,绣面要绣得平平的,不要一针上一针下,不要加减针。做不好就重新做,反复返工,就是要精益求精。
靖西市旧州村手工绣球起源于宋代,每逢春节或农历三月三歌节时,壮族青年男女都到野外举行抛绣球活动,以抛绣球为媒介,不少青年男女结为夫妻。现在,绣球成了壮乡的吉祥物,作为民间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里的“堆绣绣球”图案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是绣球中的极品。但如今,掌握这项复杂技艺的只有黄肖琴等为数不多的几位壮族老艺人。(出录音)“一大早天亮了就开始做,做到晚上。做一个20公分大的绣球,一个月才做得一个,做大的要两、三个月才行。
香港回归那年,一个绣着“香港回归”、“吉祥如意”等文字,直径近2米的特大30瓣绣球亮相香港,在当地引起轰动。(出录音)“30瓣拼出来有5瓣,每一角好像有一朵紫荆花,30瓣要30个不一样的图案,那时候我想了3年才做出来。
在这之后,黄肖琴开始带着村里的妇女制作销售绣球,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旧州村。当地妇女常常是农忙一结束,就加班加点日夜赶制绣球。如今,黄肖琴已经有好几百个徒弟,许多人都通过制作、销售绣球走上了致富路。 (出录音)“有一次有订单10万个绣球,一定要完成。所以我就去教隔壁村,我每一个村都去他们家去教,每天都去,教了20多个村。
但是由于工艺复杂、要求很高,如今能够缝制出“堆绣绣球”的只有几个老人。黄肖琴不希望这门手艺像年轻时那个绣球一样丢失,而是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出录音)“我不能退(休)啦,反正还看得见,只要能做,就一定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