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军战地书信:集中营幸存者不如说是鬼(图)

20.11.2014  12:53

  安德鲁·卡罗尔审视着自己的收藏品

  这封带有素描的信是二战时的一位飞行员写的,他想在退伍后成为漫画家,但在写下这封信不久即告阵亡。

  数以万计的战地书信,就仿佛一块块色彩各异又能独立成章的记忆碎片。而当它们被有心人汇聚到一起,一个国家的战争史,便似画卷般地在公众面前展开。

  华盛顿一间简陋的公寓里,作家、历史学家安德鲁·卡罗尔站在餐桌前,细心地端详着一大堆信件。这些信件的共同点是:它们曾经的主人都是参加历次战争的美国士兵。

  从时间上观察,这些信件从革命战争(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到伊拉克战争,跨度两百余年;从形式上看,其中既有细心手写的传统书信,也有匆忙写就的电子邮件,其中有些带着弹孔,有些染上了战场的泥土和鲜血,还有些的完成时间距写信者阵亡仅几小时。

   隐秘宝藏重回公众视野

  身为史学工作者,卡罗尔近乎天然地对美国的战争史充满兴趣。参战者的私人信函相当于对历次战争的第一手记录,其中种种细节,是他尤其渴望了解的。所以,自1998年开始,他就追踪、收藏和研究此类资料。如今,卡罗尔已撰写了两本相关题材的畅销书,将稿费等酬劳悉数捐给慈善机构。为了向已逝和活着的老兵致敬,他还发起了一项“遗产计划”(Legacy Project),旨在尽量完整地保存更多战地书信,并将相关研究作为毕生的事业。

  随着卡罗尔的大名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从各地送来的书信渐渐堆成了一座“纸山”。据保守估计,总数至少有10万封,大部分都是最近几年才收集来的。时光流转,搁在卡罗尔狭小公寓地板上的储物柜、保险箱等全部被书信塞满,它们理应得到更妥善的保存。

  思前想后,卡罗尔决定,将藏品分批捐献给加利福尼亚州阿纳海姆市附近的一所文科学院“查普曼大学”。后者拥有更充裕的资金、时间和人手,通过对众多书信进行扫描、存档,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库,教师、学生和历史爱好者都可以充分利用这笔宝藏了。

  查普曼大学的副教授约翰·贝尼兹成为卡罗尔的合作伙伴,校方也答应成立一个中心专门保管这些书信,让需要的人更容易查阅。卡罗尔说:“多年来,我就想找一家机构接手这些书信。我以前总是担心,这么珍贵的东西会被长久地锁在柜子里,难见天日。

  去年,他雇了一家老兵经营的运输公司,把大部分书信送到学校,只留下最重要的,这是因为,他的新著《战争书信》(War Letters)和《战线背后》(Behind the Lines)尚未封笔。

  接下来,卡罗尔的计划进入了新的阶段——参观访问全美50个州的老兵纪念馆、历史博物馆和军事基地,宣传这些历史文件的价值,沿途顺便再收集一些新的书信。

  今后,卡罗尔将在华盛顿和查普曼大学两地间奔波,监督战地书信的收藏情况,协助研究与宣传推广工作。他坦言:“对我来说,这是巨大的安慰。我常常想,万一我住的公寓发生水灾或者火灾,那将是怎样的情形?况且,这些书信曾如此分散,好不容易才聚起来。”他希望做的,就是挽救这些慢慢被遗忘的历史碎片,设法将它们交给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

【1】 【2】 【3】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