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放一场电影躲三四次空袭

20.11.2013  18:07

  我是1967年底至1969年3月参加援越抗美的。我部是中国高炮部队166支队,驻防于越南安沛至老街地区。当时我在支队宣传科,主要搞文化宣传工作,拍照片、放电影、刻写战地小报,活跃战地文化生活,鼓舞士气。每当基层连队取得击落敌机等辉煌战果时,领导就带着支队电影队和支队战士宣传队,前去慰问放电影和慰问演出。

  只有七八部影片轮流放

  当时部队作战任务很繁忙,高炮阵地都设在小土山上,战士们自打上山以来,很少离开过高炮阵地,一有警报随时准备战斗。每到夜晚,四周一片漆黑,没有电灯,没有广播,更没有电视,战地文化生活相当贫乏。阵地上除了背毛主席语录,就是唱毛主席语录歌,或是向毛主席像早请示晚汇报。寄来的报纸和信件,要一个月以后才能收到——因国内两派在武斗,有时候时间更长。后来,上级给每个连队配备一台红旗牌半导体收音机,战士们才听到了国内的新闻广播。

  那时,国内是\"八亿人民八个戏\"。在越南战场,部队电影拷贝更少得可怜。我们入越时从昆明军区电影工作站带去七八部影片,主要是\"老三战\",还有彩色影片《海鹰》《钢琴伴唱红灯记》和《毛主席第七、八次接见红卫兵》等。战区部队8个电影队(组),还要轮流交换放映。

  一场电影躲三四次空袭

  在越南战场放电影,一是环境艰苦。热带丛林,高温高湿,每天30多度以上高温;有时整月阴雨连绵,一个月难得见到三五次太阳,道路泥泞难行。还没有电,得带上小发电机。

  二是随时要注意防空。1968年2月18日9点多,我们正在倒影片,为晚上放映做准备。突然传来巨响,一枚\"百舌鸟\"导弹在距我们500多米远的山坡上爆炸,好险啊!

  三是观众人数受限制,观看电影人数要少,不超过百人。有时一晚要放两场,以便作战、值勤人员轮流观看。有一次去郎寨县放映,选在一个天然大溶洞里,可容纳500多人,还不需要防空袭,真是个好地方。

  四是放映前要架设电话线。电话机就在放映机旁,遇有防空警报,作战部队就通知我们,我们立即关机,疏散到附近丛林防空袭,等解除防空警报后才继续放映。一场电影,总要停三四次才能放完。

  最后,外出放电影时还要带翻译,以便问路;放映时还要用上扩音器,将中文翻译成越语,以便当地百姓能看懂。

  满足百姓要求\"再放一次\"

  一次,我们乘一辆吉普车颠簸了近10个小时,到越老边境的一个雷达站去放映。

  喇叭一响,当地越南老百姓也来看电影。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里居住的是越南少数民族,叫黑苗族,成年已婚女性穿着黑色短裙,却一律毫无顾忌地光着上身,有的还抱着小孩在喂奶。她们围着放映机四周站着,一边讲话,一边看电影。

  当电影结束时,她们又不肯离去,一个劲地在鼓掌,不让我们走。我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经翻译询问才得知:鼓掌是要求重放一次电影。没有办法,我们只好重新再放一次。(江苏常州  林志鹏  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