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龙美术馆看明朝瓷器:世风的变革与转折

19.01.2015  14:38
原标题:去龙美术馆看明朝瓷器:世风的变革与转折

明宣德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烛台

在276年明代历史上,明宪宗朱见深往往被认为是一个“不合格的皇帝”。与其先辈甚至子嗣相比,他都显得懦弱而无所作为。但也有史学家指出,他的一些优秀特质被人们所忽略了,比如至情至孝、喜好读书、热爱艺术、宽恕而近乎无为而治。在他所统治的成化年间,社会与文化艺术领域中的诸多变化,推动明朝社会“从前期严肃冷酷到后期自由奔放的转型”。

若是对于永乐、宣德、成化年间的中国瓷器发展有兴趣,你或许应该去一趟龙美术馆(西岸馆)。在那里,“朱见深的世界:一位中国皇帝的一生及其时代”特展汇聚了那个时代斗彩瓷器的重要代表、书画精品以及大量珍贵文献资料,结合现代影像,还原并走进明朝皇帝的思想世界,梳理其治下时期的中国在瓷器艺术、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变革。

中国瓷器工艺的提升点

景德镇自五代以来就是中国最重要的瓷器生产中心之一,明初承元制,继续在景德镇设瓷局,但尚无固定的御窑厂,官窑和民窑都为朝廷烧制瓷器。在永乐及宣德年间,宫廷瓷器在工艺上取得了非凡成就,红釉瓷、白瓷、青花瓷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峰。永乐甜白瓷、永乐鲜红釉、宣德祭红釉、永宣青花,迄今仍是中国官窑瓷器中的珍品。宣宗登基后,开始在年号款前加上朝代,以强化皇权。同时,朝廷派人督造御用瓷器,御窑厂正式诞生,此举使中国传统的官窑制度变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官窑与御窑并存的机制。

由于专供皇室,皇帝对瓷器的干涉控制更强,御窑厂的技术和生产力不断提升。宣德青花发色蔚蓝苍翠,线条间往往有晕散现象,效果如同水墨画。宣德青花上那些花卉、鸟虫瓷绘与宋人花鸟风格上存在诸多类似,显示出同期宫廷画家和皇帝本人绘画“以宋为宗”的艺术取向。此次展出的“明宣德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烛台”正是青花精绝珍品,也是目前所知几件完整传世品之一。其青花纹饰,共有十一层,重重叠叠,绘画精细秀丽,线条优美清晰,笔意酣畅饱满,这些特质配合颇受异域文化影响的别致造型,象征了端庄规整、神圣正统、国力强盛的宣德时代精神。

在此背景下,宪宗朱见深的即位可以说是中国御窑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在他治下,景德镇御窑厂成为了唯一的御窑,垄断了御器生产。皇帝的支持促成了各地制瓷技术和工匠向景德镇的汇集,当地瓷器质量由此飞速提升,推动成化时期的瓷器制造达到了顶峰,诞生了著名的成化青花和成化斗彩。

明代世风的变革与转折

明朝历史前后呈现出截然的反差,前期的严肃冷酷到后期的自由奔放,令人印象深刻。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相信,导致这种转变的诸多关键因素,正是发生在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这也是自“唐宋变革期”之后由宋至清900多年历史中意义非常的社会变革期。而成化时期正是这一变化的起点。

从洪武到宣德,宫廷瓷器在材质、器型、纹饰方面的变迁,记录了一个严肃朴素的古典时代的逐渐远去。当蟋蟀罐、鸟食罐这些带有赏玩性特征的瓷器出现在宣德朝时,昭示着明代皇帝从重视外在事功到返回内心世界的转换,一个日益注重精致享受、倾心世俗趣味的新时代已经若隐若现。

然而,相比宣宗时代的允文允武,重视外在事功,宪宗朱见深显然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丰富,喜好世俗生活。策划这次展览的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谢晓冬表示:“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朱见深这位皇帝,更加‘接地气’。”也因而,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成化时期的瓷器似乎更具“现代性”。

终其一生,朱见深周旋于自我、家庭与王朝使命之间。他倦怠皇帝这个工作,退而回到内心世界。他痴迷于艺术和情感,通往世俗化的生活,执著于一个普通人的爱好。谢晓冬直言:“通过展览,可以发现朱见深的哲学、情感与审美,了解他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