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老人多为习惯和孤独才选择拾荒(图)

12.11.2013  16:47

沈阳晚报、沈阳网摄影记者 王江

  美国学者兰德·弗罗斯特和盖尔·斯台吉蒂曾经有本书叫 《囤积是种病——别让杂物堵住你的幸福》。 书中特别指出,在老年学调查文件中,对垃圾的囤积被称为“垃圾收藏症”。许多拾荒老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匮乏却不止停在物质层面,情感的匮乏一样让人受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老人拾荒,拾的正是“心荒”。他们用囤积废品充实自己的生活。部分老人把捡破烂、集废品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精神寄托。

  因为习惯和孤独,老人才拾荒

  “我们应关注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辽宁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心理咨询师杨子告诉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衣食无忧的老人拾荒,缘由不外乎以下两点:

  一是习惯。杨子认为很多老人从艰苦的岁月中走过,养成了勤俭的习惯。“人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杨子说,这就好比很多东北人出国,但还是愿意吃酸菜,这是习惯。“勤俭是个好习惯,只要不影响别人,为何要去改呢?”杨子说。

  二是孤独。杨子认为,透过拾荒背后的现象,也能看出老人的一些心理诉求,那就是孤独。“很多空巢老人生活单一,有时他们把捡废品当成充实生活的工作。”杨子认为,老人拾荒,关注点不在于结果“能否卖钱”,而在于过程——“我还是能创造价值的”。

  “你谴责老人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想想,你对老人平日的关爱太少了。”杨子说。

  不要严厉制止,应该正确引导

  当老龄化社会来到我们身边,当一些意想不到或者尚未意识到的问题来临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敷衍回避,不是凭经验做判断,而是需要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去倾听、去交流、去反省,从而从根本上真正解决问题。对于老人的拾荒问题,有人曾给出这样的意见。

  “孝顺,首先谈的就是顺字。”杨子提醒,如果老人经常将垃圾捡回家,请不要对老人进行指责,请去顺应他们。因为几十年的习惯不可能轻易改变。“就像小的时候,你老是嚷着吃糖,他们还不都是满足你。”杨子说,正确的引导,这或许不是件坏事。

  杨子认为,老人如果愿意整理废品,既可以帮助小区细致的垃圾分类,也可以找件有意义的事情做。作为家人,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老人对废品垃圾进行清洗、消毒、收纳。提醒老人注意安全,注意卫生。

  “而社区就是提供服务的,不要老拿出管理的脸色。”杨子认为,作为社区也不应该谴责老人,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与老人联手对小区废品进行分类,拿出专门场地,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正确引导,我觉得这不是一件坏事。”杨子认为,老人的勤俭和社区环境并不矛盾对立。(沈阳晚报、沈阳网主任记者 柳云松)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