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夫妻不离不弃 8旬老人每天往返12里为老伴守墓

20.10.2015  11:13

朱士华在妻子墓前种下松树。

88岁的朱士华每天往返12里去墓地看望妻子,这条杂草丛生的小路,他已经骑了5年。

 穿过一条布满了杂草的乡间小道,88岁的朱士华老人,来到老伴的墓前。

  从三轮车上拿下几枝途中采摘下的松枝,朱士华小心地在墓前挖出一个小坑,将松枝栽下,然后坐在墓旁的小棚里,陪着老伴说说话。

  从县城的家来到偏僻的郊区,大概有3公里,朱士华骑三轮车需要30分钟。自从2010年3月老伴顾时荣去世,5年来,他每天往返6公里,为老伴守墓。

  一个简易的棚子,一辆人力三轮车,见证了老人对老伴的一片痴心。

   守墓老汉

  10月18日上午10点,睢宁县睢城镇小濉河东岸,杨韩社区胡乔口村西北角的河滩地。

  这是一片荒草丛生的地方。如果没有当地人的带领,外人很难找到这里。从大路上拐入到宽约1米的农村土路,随着土路越来越窄,杂草遍地的河滩地就映入眼帘。

  88岁的朱士华,已经在河滩地深处的一处墓地前,坐了好长一段时间。

  和这里的其他墓地不同,老人守护的墓地呈东西长方形堆造,没有用水泥垒砌,墓地四周种满了矮矮的松树,墓地前用石块堆成一个2平方米左右的院子,里面同样种着松树和其他植物。

  在墓地北侧,搭建了一个棚子,四个角用木桩固定,四周用塑料布等围成,顶部用石棉瓦遮盖。

  这块墓地是朱士华的老伴顾时荣长眠的地方。

  墓地的布置全是朱士华自己完成。此前栽植的松枝已经成活,老人总觉得还不够,每次途经松树林时,还会采摘一些过来。

  “人家不让采,看到了就说。”老人当天采摘了三枝松枝,不好意思地笑笑。

  这是一个瘦瘦的老人,有些驼背,穿着一双黑色布鞋,抽着白包装的红杉树,浓烈的烟味呛着他,说话时不停地咳嗽。

  88岁高龄的朱士华和别人交流时,对方需要大声地冲着他说话,老人才能听清。

  睢城镇红叶社区庙湾4组,是朱士华和老伴顾时荣生活了40多年的地方。2010年3月,顾时荣去世后,朱士华每天从家中蹬上一辆人力三轮车,沿着濉河路一路向南,来到郊区,拐入那条乡间小路,来到老伴墓前。

  这条路长达3公里,往返6公里。由于年事已高,老人骑行较慢,每天单程需要30多分钟。5年,1800多天,风雨无阻。

  在儿子朱绍生的记忆中,母亲去世后的5年,父亲每天早晨5点,天还没亮就开始出发,带上一天的口粮,晚上天黑之后才能到家。从去年开始,在朱绍生的劝说下,朱士华才将时间做了一下调整,回家早了一些。

  “多待一会,老嫲嬷就能多陪一会我。”坐在棚子里,老人斜靠着木桩,点上一根烟,被烟雾熏黄的手指颤颤地将香烟举起,叼在口中。

  熟悉朱士华家庭的邻居们都知道,顾时荣老人和朱士华是半路夫妻。四十多年前,在江苏泗洪工作的朱士华遇到丧夫的顾时荣,从此两人相守,那时顾时荣带着两个孩子。

  睢城镇红叶社区居委会的张主任对朱士华的情况十分了解,“老爷子遇到顾时荣老太太前,没结过婚,家里很穷。和老太太结婚后,就搬回了老家睢宁。

  和朱士华做了40多年邻居的梁则政老人,指着朱士华居住的房子说,老两口应该算是苦命相依:“没见两人吵过嘴,一天到晚形影不离。

   半路夫妻

  由于要去守墓,朱士华居住的房子只有天黑以后才会亮起灯。

  每次看到父亲屋里灯亮着,居住在老人斜对面的儿子朱绍生才能安心地睡下。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在朱绍生的记忆中,母亲带着他和妹妹来到父亲的家中时,家中生活十分窘迫。为了生计,父亲去工地看守过建筑材料,和母亲开过饺子馆,再后来拣过废品。“他把我和妹妹视为己出,将我们养大,受了不少罪。

  2009年初,收废品时,顾时荣老人从三轮车上摔下,经过医院治疗后,没有好转,只能躺在床上。整整一年时间,朱士华没有让儿子和女儿帮忙照顾,全是自己伺候。

  “他说我们工作忙,别耽误事,给我母亲做饭喂饭、擦身洗衣,不让我们插手。”朱绍生说,母亲瘫痪在家,需要挂水治疗,父亲学会了扎针、拔针。“有很多次,我看到父亲害怕母亲扎针疼,他就哄着母亲,分散注意力,然后再颤悠悠地将针扎进去。

  感觉父亲十分操劳,朱绍生劝老人休息,但老人都会拒绝:“你妈妈照顾我一辈子,该我照顾她了。

  这次摔伤,虽然朱士华照顾细致,最终老伴还是先他而去。

  熟悉这对夫妻的老邻居王恒田还记得当年朱士华带着顾时荣回老家定居的情形。

  “朱老头是跟他父亲去的泗洪,那是因为老家生活不好,到那也是为了讨生活。”在泗洪,由于贫穷,朱士华一直没有讨到老婆。直到有一天,有人将顾时荣介绍给他,“顾老太太老家也是睢宁的,和丈夫在泗洪过日子,不幸的是,她丈夫去世得早。

  年过40的朱士华,和岁数相近的顾时荣同病相怜,很快生活在一起。

  “前几年,顾老太太出去收破烂,朱老头都跟着,一步不离。”王恒田还记得这样一件事,有一次,老太太回农村的老家,事前已经告诉了朱老头,“老头记性不好,结果中午时到处找老伴。”小区、附近街道找了几遍,结果没找到,朱士华老人自个回家用红小豆烧汤喝。

  就在这时,放心不下的顾老太提前回来了。看到老头正笨手笨脚地烧汤,赶紧让他回屋坐下。自己洗洗手就给擀面条,煮荷包蛋,

  “朱老头喜欢吃荷包蛋,左邻右舍都知道顾老太最爱给老头煮荷包蛋。”王恒田记得,和朱士华做邻居四十多年,没听过他家吵过架,“无论在哪种场合,只要老头或者老太太一个人在,不会超过5分钟,另外一位就会出现。

  这对半路夫妻带给邻居们的感动,在2010年3月戛然而止。

   不离不弃

  老伴去世后,朱士华在邻居们的印象中,由原来热情的老人变得沉默寡言。

  “老嫲嬷刚走那段时间,经常能听到老头一个人在家哭。”由于房子相距很近,王恒田、梁则政能清晰地听到朱士华的哭声,“你就是我最亲的人,走了。没人给我做饭,没人给我洗衣服了……

  在顾时荣的墓前,朱士华偶尔会说上几句。

  “自个说自个听,老嫲嬷也听不到。”老人知道,他的诉说仅仅是一种发泄,不过他还是每天像老伴在世时那样,把家里的情况说一遍。

  顾时荣老人刚去世那两年,朱士华甚至晚上也不回家。他搭的棚子不防雨,下雨时,只能抓起塑料布,盖在身上。原来烟瘾并不大的老人,在老伴去世后,每天守墓时都要吸去一盒烟。

  他的举动,让墓地附近的村民很是不解。每次刮风下雨飘雪,看到老人依然会准时出现,村民们也被感动了。

  “那个老头太执着,没见过这样的。”附近村庄的村民曾到墓地看过,“四周整理得干干净净,一点杂草都没有。

  在顾时荣的墓前,这位村民曾问朱士华:“老爷子,你这样做,老太太能知道吗?

  老人“嘿嘿”地笑着回应说,“我自己在家闷得慌。到这里,心里就踏实多了。

  朱绍生十分理解父亲的举动,他说父亲脑子记性已经越来越差了,他什么都能忘了,但每天雷打不动地去母亲的墓前,一天也没忘过。

  “前两天我问父亲,你别去了,年岁太大了。他说,等走不动了,就不去了。”朱绍生看着父亲朱士华蹬着三轮车远去的背影,默默转过身去,双手捂住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