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公园集体改造 增加文化元素和特色

21.05.2014  11:43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游玩,“亲子游”将成为大宁灵石公园改造后的特色所在。早报记者 张栋 图 - 上饶之窗
上海老公园集体改造 增加文化元素和特色 - 上饶之窗
来源: www.srzc.com

   ■ 从单一生态景观定位走向主题特色化、功能多元化 以适应市民和城市需求的不断提高

   ■ 体制、资金、定位等成转型障碍 亟须寻找解决之道

  长期以来,上海公园建设主要围绕绿地生态和景观功能展开,在强调绿地生态性、休闲性的同时,对公园绿地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普遍存在公园特色缺乏、知名度不高的弱点,特别缺乏在国际大都市中知名的,具有特殊文化氛围和冲击力的大型绿地或公园,至今没有形成如纽约中央公园、伦敦海德公园、东京上野公园等类似的文化名园。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游玩,“亲子游”将成为大宁灵石公园改造后的特色所在。早报记者 张栋 图

  上海一些建成上百年、几十年甚至十多年的公园老了。

  虽然游人依然众多,欢声的歌舞仍持续上演,但不可否认,设施老化、破损、陈旧是它们普遍存在的“硬伤”,而景观单一、缺乏文化属性与特色等,则不能满足市民愈来愈高的精神需求。

  在上海这座日新月异的大都市里,很多人一直在呼吁,像纽约中央公园、伦敦海德公园、东京上野公园、北京颐和园这样代表一座城市气质的文化名园在哪里?

  正是认识到这些,当前,天山公园在改造,凯桥绿地在改造,鲁迅公园在改造……一股老公园的“新运动”之风正在上海中心城区兴起。

  这一“新运动”要让各大老公园挖掘文化潜力、与周边环境互动、延续历史主题、提升功能定位、增加特色,让老公园渐渐从单一的生态景观定位,走上主题特色化、功能多元化的道路。

  目前上海公园绿地共计158座,事实上,从2005年起,上海就已经陆续启动老公园改造。仅“十二五”期间,就要改造58座老公园。而今年,就有多座公园同时进行改造。

  然而,早报记者连日来走访发现,体制、资金、定位等是各家老公园面临的不同难题,决定它们能否转型或者转型成功。特别是在体制和资金上,还需要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态,老公园要“越改越称心”。

   老公园的“新运动”

  当前,长宁区正刮起一场“绿色风暴”,有5座公园要改造提升。其中,天原公园、水霞公园、华山儿童公园将改造完善技防、灯光等设施,计划在7月1日起开放夜公园;天山公园打造城市林荫步道,计划10月1日重新开放;凯桥绿地则“引入”刘海粟美术馆,要形成长宁艺术新地标,计划明年1月1日重新开放。

  在虹口,有百年历史的鲁迅公园2013年8月启动整体改造,将成为以纪念性为主,融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公园。

  闸北大宁灵石公园虽是21世纪后新开园的一座大型生态景观型城市公园,但在各式花展热的压力下,今年正在思考转型谋发展,探索定位与特色。

  大宁灵石公园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日前说,公园不会去通过某一种花卉来刻意营造花展,比如追潮流搞个“樱花节”、“桃花节”等,以免已经成熟的植被完全破坏,造成浪费。考虑到该公园游客中有不少携带儿童出行的年轻家庭,“亲子”可能成为未来的特色。 申城老公园为何要全面改造?

  2012年,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研究室牵头组织对全市公园文化活动情况开展调研,发现上海公园文化活动与特色品牌建设,与上海国际大都市要求相比,与市民游客期望值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长期以来,上海公园建设主要围绕绿地生态和景观功能展开,在强调绿地生态性、休闲性的同时,对公园绿地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普遍存在公园特色缺乏、知名度不高的弱点,特别缺乏在国际大都市中知名的,具有特殊文化氛围和冲击力的大型绿地或公园,至今没有形成与纽约中央公园、伦敦海德公园、东京上野公园等类似的文化名园。

  “公园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变化的动力应该来自需求的演化,根据市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时间特征。”一名上海公园行业资深人士日前说。

  据上海园林界“老法师”邬志星回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的主题公园较少,以风景园林为特色的综合性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集中场所,根据园林风格分类,沪上公园可以分为三类:中式、西式以及中西合璧式,都在园林风貌上非常下功夫,诗情画意的氛围很浓。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游客和城市发展需求的提高,对老公园提出了新要求。

  长宁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程珑说,以前公园普遍收门票时,大多提倡享受自然生活的概念,但很多公园免门票后,园艺慢慢淡化,特色化更明显,比如,把市民需求与周边商业需求相结合,让不同人群都能享受公园这片公共资源,要提升活力和吸引力,让更多中青年人走进公园。

   功能随周边环境而变

  目前,上海共有公园绿地158座,从2005年起,老公园改造已经陆续启动,总体原则是不改变总体格调和布局,通过局部调整进一步凸显公园特色。而近年来,老公园的改造开始注重挖掘公园文化潜力、注重功能多元化和周边环境互动性。

  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史永亮日前说,开敞空间、特色主题、多元功能、园区互动将是老公园改造的方向。

  综合分析下来,老公园要进行改造大致分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在硬件上,设施老化是老公园的“硬伤”,因此,在公园改造时,更新园内基础设施是重点。比如,鲁迅公园自1959年以来,从未大规模改造园内景观,不复当年风采,各类基础设施已显破损陈旧,因此此次进行整体的大改造;天山公园在改造时也着重完善功能布局,整修建筑系统,统筹游乐设施,更新道路系统、给排水,翻新各级破损园路。

  在软件方面,市民需求、城市发展对公园提出了新要求。比如,市民需求就“迫使”大宁灵石公园把改造提上日程。

  “大宁灵石公园地方很大,有孩子的家庭都会集中在白沙滩游玩,其他区域相对较空。”市民张先生说,网上有传这里是上海十大赏樱地之一,但没想到在今年樱花盛开季,就只有小山丘上的一小片,根本没有花海的景象。一些游客也认为,大宁灵石公园要找准自己的特色,而且园内没有快餐店等消费场所,难以留住游客全天游玩。

  虹桥公园、天山公园、凯桥绿地的改造中,公园与商圈互动成为“亮点”。

  长宁区虹桥、中山公园地区功能拓展办公室副主任沈建忠曾表示,商业和文化密不可分。新虹桥商业中心是一个商旅文结合的商圈,这个区域里面有虹桥公园、新虹桥中心花园、天山公园、延虹绿地等公园和绿地,引进了很多博物馆和一些文化品牌的项目,将来都会和商圈里的商场形成一种联动。

  天山、华山儿童公园园长张艳说,老公园改造后,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游客结构丰富和数量增加。

  比如,在改造以前,天山公园注重生态植物,游客以老年和学龄前儿童为主,缺乏活力。天山公园引进博物馆后,亲子游客增多,1000米的塑胶跑道也吸引了中青年人来锻炼,“公园像商场一样,有游客才有公园之本。目前,天山公园游客量在10万人次/月,华山儿童公园8000-9000人次/月,虹桥公园7万-8万人次/月。”

   世纪公园的资金困局

  老公园改造,知易行难,体制、资金及定位都决定了老公园能否转型或者转型成功。

  在上海的公园体制中,大致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体制内公园改造由政府出资、管理养护;体制外的只能自谋出路,一般由企业筹建,负责运营管理。

  如果没有资金,一些老公园只能面临巨额维修费用面临无人买单窘境,改造难以被提上日程。

  世纪公园是市中心区域内面积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但建成15年以来,由于没有经历一次系统整修,设施设备陈旧,公园营收也日渐入不敷出,而“钱”是最大的困扰。

  世纪公园的收入主要来自3方面:门票收入每年大概1100万元,其次是收取公园部分经营设施的租赁费,然后是每年公园组织活动的盈利。但在2011年以后,由于人力成本以及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成本的上涨,世纪公园已经连续几年出现100万元左右的亏损。

  公园基础设施老化深深困扰世纪公园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国庆,他说,因为不在公园系统内,不能享受政府财政补贴,改造一直没有计划。他简单地算了一笔账,音乐广场的旱地喷泉改造需要1000万元,镜天湖大喷泉改造至少需要几百万元,公园每个区的电机箱也老化陈旧,深埋在地下的水管需要一条一条地检测、更换,这一切仅靠公园管理方的收入根本无法支付,而公园隶属的上海市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又无意承担如此沉重的社会责任,世纪公园似乎成了“没人认领的孩子”。

  自身基础和资源配套在公园品牌建设时也很关键。2012年,市绿化市容局研究室对全市公园文化活动调研时发现,由于公园自身基础薄弱,缺少必需的资源和配套保障,一些公园园艺特色不明显,品牌建设及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目前,上海有相当一部分占地面积小于10公顷的小公园。“最多小半个街心花园,设备老陈,绕一圈2分钟,一个小滑梯一个跷跷板一个小鱼圈一个小秋千。”——这是游客对华山儿童公园的评价。程珑说,因为面积实在太小,这里不适合再增加儿童活动设施。

  园林专家认为,老公园应该根据自身优势找主题特色,不用扎堆凑热闹。

  多名上海公园行业资深人士表示,“满足多数人需求”是公园需要提供的基本服务,在此之上,可以添加一些更为专业的内容,如季节性的花卉、具有文化深意的景观;还有在一个公园内,要有满足不同需求的区域,如热闹区、清静区、运动区、文化区等等,这样,老公园才是真的“高、大、上”了。

   新公园先定位再开建

  除了改造老公园,一些新公园也在积极兴建,并注意各自的特色。

  以长宁区为例,今年,音乐公园、体育公园、民俗公园等六大主题公园、绿地将在长宁西部陆续崛起,都有主题或特色作支撑。

  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园林绿化管理科副科长万振良说,以前建公园是为建公园而建,只要从公园本身的角度考虑游园感受、儿童游戏、老人健身、植物量就可以了;而现在建新公园,还要考虑功能定位、今后主题、周边环境、受众人群以及后续的运营管理等,再结合本身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及现有的公共资源和受众需求确立定位。

  近年来,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从2010年前后开放的大型公园,经过三四年的市场培育,加上自身明晰的主题特色,社会知晓度、客流量都达到高峰。

  比如顾村公园,2009年10月1日对外试开放,规划定位是以生态、休闲、娱乐为主体的大型城市郊野森林公园。如今,樱花节已经是顾村公园的标志,是上海不容错过的花展盛事。

  再如上海辰山植物园,2010年4月试开园,自2013年举办国际兰花展以来,兰花已经成为辰山植物园的“标签”之一。

  万振良说,政府在公园建设的同时,也要筹划公园的运营,管理养护费用是政府出资还是市场运作。以长宁体育公园为例,建成后是以公园的方式来运营管理,还是作为体育设施场所运营?这是制度上的探索,体育公园能否进入市场化,但又不变成会所,一定要面向大众,这要找到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