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老兵两度参加中国远征军 九死一生回国

19.01.2015  20:52

    原标题:南昌老兵两度参加中国远征军 九死一生翻越野人山回国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与外国军队联合对抗日军,为加速日本法西斯溃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记者找到了一位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的南昌籍老兵——张第富。他于上世纪40年代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过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缅北滇西战役,还翻越过野人山,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近日,记者走进张第富家中,听他讲述当年域外抗敌的传奇故事。

   避难他乡——

   日寇入侵,一家人逃往湖南

  在北京西路的一套公寓里,记者见到了张第富老人。虽然已经92岁高龄,但他眼不花、耳不背,说起话来精气神十足。

  张第富告诉记者,他是安义县万家埠沙塘村人。1938年,日寇入侵九江马当,离马当不远的安义县万家埠也受到了战争的威胁。“当时有很多伤兵从前线下来,被送进搭建在万家埠小学广场的临时医院。我看到有那么多人死伤,心里特别难受。”张第富对记者说。

  不久,张第富一家踏上了逃难之路。他们一路辗转,到达湖南衡阳,暂时安定下来后便出去谋生。张第富看到有学校招生,就报考了当时政府开办的辎汽驾教二团学习开车,到广西宜山县受训6个月后结业。后来,张第富又进入交辎学校继续学习,1939年交辎学校撤销分流,张第富所在的辎重兵科分到辎重兵学校,该校在贵州龙里,毕业时属于黄埔军校第16期。

   黄埔生活——

   著名将领亲自授课

  张第富告诉记者,他在黄埔军校读的是内燃机专业。每天早上起床后跑步,上午练习射击、步兵操,下午上内燃机课,也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但这些不是主课。张第富说,他们有一大批优秀的老师,其中包括一些著名将领,“俞飞鹏、徐庭瑶、李国良等都给我们上过课。”张第富说,内燃机专业的教材都来自国外,老师便自己翻译成中文给学生讲授。学校还有来自苏联、美国等国家的外教,“上课时外教在台上讲,中国老师在台下翻译,翻译得特别好”。

  黄埔军校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张第富说,他们住的是竹棚,睡的是硬板床,吃的是糙米。但是当时年轻,血气方刚,这些苦在他们眼里都不算什么。“毕业时学校发了三样东西:一张毕业证、一把军刀和一条皮带。我们把军刀一别、皮带一挂,走在街上特别神气!”张第富说。

   五兄弟都毕业于黄埔军校

  张第富是黄埔军校毕业生,他家中的四个兄弟也先后就读于该校,一家人与黄埔军校渊源深厚。

  张第富告诉记者,他大伯的儿子,堂兄张第策,是黄埔军校一期生,曾担江西省空军学校教官;大伯的二儿子,堂兄张第铨,毕业时属于黄埔军校第15期,曾在重庆某部队做宣传工作;二伯的儿子,堂兄张第勇,毕业时属于黄埔第16期,大别山一战后回了老家。张第富的胞弟张第茂,1947年底随张第富从家乡出来,后报考了入伍生团随部队到台湾入读黄埔军校。如今,张第策、张第铨、张第勇、张第茂四人都已去世,只有张第富一人健在。

   首次远征——

   在滇缅公路上运送抗战物资

  1940年,张第富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分配至位于昆明的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后勤部辎汽暂编团4营11连,从此开始了保家卫国的军戎生涯。张第富告诉记者,当时的团长名叫董守正,湖北人,黄埔军校6期,少将军衔。1941年12月,他们接到命令,到缅甸仰光接受美国援华抗日的汽车和物资。辎重汽车暂编团先行入缅,士气高昂。“当年我是在仰光过的年,后来一直在昆明到仰光的滇缅公路上从事运输工作。”张第富说。他还清晰地记得从昆明到仰光的行车路线:昆明-楚雄-下关-保山-龙陵-芒市-遮放-畹町-密支那-芭茅-腊戌-曼德勒-仰光。

   躲在悬崖下车队逃过一劫

  1942年,日军开始入侵缅甸,那条张第富跑了许多回的路线开始变得危险重重。一次,车队刚到腊戌,还没停稳就遇到拉警报,大家立刻将车辆开进山里找地方隐藏。各车队由各自队长指挥躲避,大部分车辆都躲进了树林,但身为队长的张第富认为那里并不十分安全。他观察了一下四周的情况,发现不远处的山崖有一个凹进的弧度,正好形成天然的掩体,便命令自己的车队开到山崖边隐藏。“当时也是赌一把,看看我们能否逃过一劫。”张第富说。飞机轰炸开始了,藏在树林里的汽车由于车窗玻璃反光,被日军发现,集中火力轰炸,损失惨重。而藏在山崖边的汽车由于有山崖的遮掩,车辆无一受损,张第富的灵机一动拯救了整个车队。

   子弹打中头部差点丧命

  张第富是汽车兵,没有在战场上与鬼子短兵相接过,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危险。1942年4月,张第富参加仁安羌战役,负责运输战斗人员和军需物资。一次运输过程中,前有飞机轰炸,后有机关枪扫射,一颗子弹从驾驶室上方射入,穿过头盔打伤张第富的头部,顿时血流如注。“当时只要角度再正一点,我就交代在那儿了。”张第富掀开帽子给记者看,他额头上方至今还留有一个浅浅的坑。

  谈到当年跑运输的情况,老人有些激动:“那是没日没夜地跑啊!我们脑子里就是想着怎样多拉快跑,多运送一些物资到前线打鬼子。有时根本顾不上吃饭,饿得不行了就弄点压缩饼干吃,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醒了接着跑。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是怎么过的我自己都不知道,每次吃了上顿不知道还有没有下顿……

   穿越野人山时遇到“野人

  1942年,中国远征军因为战斗失利不得不撤退。日军几乎切断了远征军归国的所有通道,将士们跟随杜聿明将军选择了一条无比凶险的回归之路——穿越中缅边境一片叫“野人山”的原始森林进入国境。

  张第富告诉记者,他们是跟着司令部部分人员上山的,是杜聿明部队中一小部分先行者。走了很多天,粮食吃完了,饥饿至极,幸好打到一头野牛,大家饱食了一顿。后来看到有飞机来,大家又用棍子撑着衣服发信号,收到了空投物资。张第富告诉记者,他们在野人山还遇到过“野人”:“长头发,不穿衣服,腿脚粗壮,应该是山里的原住民。”士兵们给野人食物,“野人”便帮他们背装备,“野人”力气很大,一个人可以背五六个人的装备。

   跋涉三个月部队走出野人山

  张第富说,野人山里树木参天,不见天日,时晴时雨,瘴气弥漫。走野人山时极度缺水,但士兵们不敢喝山上下来的水,因为有毒,只有山沟里的水才是安全的。他们把绑在小腿上的带子解下来,一条一条接起来,系在一个人腰上,然后把这个人放到山下取水。有一次,一个人刚放下去就大叫:“快拉我上去,有蛇!

  野人山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几乎是一路走一路死人。张第富说有一位战友带了一块有生漆的布,晚上铺着睡觉,第二天这名战友就发起了高烧,全身都长满了红包,他知道自己不行了,不肯再走,找一个地方坐下来等死。“我劝不动他,只好从他衣角里拿出写有家乡地址的纸片,打算回国后通知他的家人。”张第富说。艰难跋涉三个月后,张第富所在部队终于走出野人山,回到祖国。70多年过去了,张第富至今仍忘不了那些与他一同走出野人山的战友:胡民生、李恒江、董玉成……他们是不是还活着?日子过得怎么样?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是折损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再次远征——

   松山之战全歼日军

  1944年7月,张第富再次加入远征军,随第20集团军和新6军参加收复滇西的战役。张第富印象最深的是松山之战,当时,日军在松山设置了据点,中国军队久攻不下,损失了很多人。“我负责运送伤兵和阵亡将士遗体,运了好多,我都心痛得哭了。”张第富说。后来作战部队改变策略,发动地方军队和老百姓挖地道直通松山。一切都在秘密中进行,日军浑然不觉,等到发现,地道已挖到碉堡脚下。中国军队用火箭流弹猛攻,发起全面反攻。经过三天两夜的战斗,全歼日军。

  时光流转,70多年过去,现在,张第富回想起以前的一幕幕都感慨万分。作为一名抗战老兵,他觉得自己能为祖国做一些事情是无比荣耀的,他也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首席记者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