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壮志永无违

15.09.2015  18:17

  □揭方晓丁敏

  什么是老兵?2015年7月,在陪同记者采访完王世忠、刘逢祥、张世凯这三位南城县幸存的抗战老兵时,我才真正明白。他们都已年过九旬,步履蹒跚,有的甚至坐在了轮椅上。可只要一说起七十多年前那段用鲜血和硝烟写成的历史,他们一个个都好似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英武之气一下子溢上了眉梢。哦,这就是老兵,这就是抗战老兵!

  今年98岁的王世忠,多次谈到了惨烈的湘北会战。王世忠小时候在县城南街读师塾,后转入南街凤岗书院就读。14岁时在父亲开的纸钱店帮衬并学习手艺。17岁时,国民政府征兵,他大哥榜上有名。可那时大哥已成家立业,并生有儿女,于是他替兄应征,被编入第十八军,军长胡琏。半个月的集训后,被分配到二营五连当文书。后来,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著名的湘北会战(又称为第一次长沙会战)。战斗异常激烈,打到后来五连在一片山林里被日军用两倍的兵力围剿。战士们且战且退,日军在后面穷追不舍。一直退到一片废弃的战壕边,里面已积满了水,连长命令战士跳下去泅水到对面。泅水上岸之后,战士们躲在树后还击,日军不敢过来,就在对岸射击。当时,王世忠旁边有个年轻的班长,也是机枪手,端着一挺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日军倒下了一大片。可惜突然有颗子弹打中他的头颅,鲜血溅了王世忠一身。他连忙走过去想扛起机枪,连长对他说:“你个子小,不要拿机枪,换支步枪吧。”于是他拿了一支步枪向敌人射击,连长端起了机枪,枪口喷出了愤怒的火舌。不久,援军及时赶到,对日军进行了内外夹击,实行反包围。可是日军天上有飞机,地面有火炮、坦克轮番轰炸,因此战况异常惨烈,双方死伤无数。此役后,王世忠随部队撤退至湖北一带。

  今年90岁的刘逢祥,为自己曾是中国青年军的战士而骄傲。1939年春季,日本侵略者占领了省城南昌,一大批难民与流亡学生流入南城。当时的江西中学、心远中学、洪都中学先后搬迁于此,各种抗日群众团体也在南城设立了办事机构。从此南城便成了闽赣抗日运动的活动中心,也是赣东地区的政治中心。不久,日军又侵占了抚州城区,对南城更是虎视眈眈。那时,刘逢祥在南城北小上学。1939年11月,年仅14岁的他参加了由蒋经国在江西组建的抗日童子军,从事抗日活动。1942年8月,刘逢祥小学毕业后,正值中国第一次远征军失利,蒋介石发起了10万青年从军运动,招募第二批中国知识青年远征军,简称中国青年军。1942年9月,刘逢祥毅然报名参加了中国青年军,被编入第三十一军,军长黄维。1942年10月,新加入三十一军的战士集中在南城集训,后被日军发现,并引来了日军飞机轰炸。部队被迫开到了黎川县三都横村待命,后又奉命集合成建制分散进军云南。他们一路爬山涉水,经过黎川县德胜关、福建省建宁、泰宁进入广西,1943年7月到达了云南。1943年9月,先头部队攻下了腾冲……不久,先头部队由缅甸向东,刘逢祥所在部队由云南向西包围并夹击日军指挥部。之后,其部奉命在腾冲待命,一面训练,一面保卫滇缅公路军需运输线的安全。

  而今年94岁的张世凯,大腿里的子弹与他相伴了整整74年。张世凯自小家境贫寒,以在保长家当长工为生。1939年3月,由保长推荐参军,被分配至第七十四军工兵一连,负责爆破。这年6月,他随同部队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奉命拦截向长沙进犯的两个师团的日军,激战于赣北重镇高安。军长王耀武运用反包围的战术,经过3天激战,收复高安城。1941年春,张世凯参加了上高会战,日军合击上高县城,王耀武令部队对日军实施包围,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突围,七十四军猛追不舍。日军投掷毒气弹,使许多官兵中毒,但他们仍然与日军展开激战,终于收复了官桥、高安镇。在鸡公岭战斗中,张世凯所在的工兵连负责炸毁锦河上的桥梁。部队到达指定地点后,发现日军在锦河南岸驻有重兵,难以接近桥梁,而且日军飞机在沿线一直低飞扫射。他们便卧在路边水沟内,水草塞满了嘴巴,直到飞机离开才起身向锦河桥靠近。这座桥构造比较复杂,是三孔全花岗岩石砌成,连长在仔细查看了构造后,采取“三线一绕”(即一个炸药包,用三根爆破线连接,最后绕成一根线进行爆破)的方法将炸药包安置好,然后将爆破线拉至河的北岸,用爆破机引爆,成功炸毁了桥梁。1941年10月,在吉安战斗中,张世凯右腿内侧被子弹击中,由于子弹压迫大动脉不能取出,只做了简单的止血包扎手术。直到现在子弹还留在他大腿内,一遇到阴雨天气就会痛,而且不能走很远的路程。当王世忠“啪”地一声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时;当刘逢祥拿出了1946年其战友从杭州寄给他的明信片时;当张世凯撩起裤子露出深深的伤疤时;我们知道,他们是老兵,是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浴血奋战的老兵。后来,他们中有的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并入朝参战;有的抗战胜利后选择回乡,为家乡建设出力;有的在内战中被俘,回到家乡终生务农……可是尽管人生境遇各有不同,他们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兵,抗战老兵!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