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05.05.2015  11:10

编者按:

  省委书记强卫在最近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特别是“着力推动老区加快发展”谈了自己的体会。文章结合我省实际,紧扣扶贫攻坚这个重中之重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举措,有很强的指导性,本报今予转载,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饱含着对革命老区的深厚感情,体现了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是我们加快老区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

  革命战争年代,江西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理想,更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这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按照党中央部署,把扶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帮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和2014年,全省一共减贫150万人,是历史上减贫力度最大、老区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原因,革命老区发展依然落后,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截至2014年底,江西仍有276万贫困人口,农村贫困发生率7.7%。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把扶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啃下这块“硬骨头”,确保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坚持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就是面上抓整体推进,点上抓精准扶贫。 江西是贫困面较大的省份之一,有17个县(市、区)被纳入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4个县(市、区)被列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范围。近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我们大力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认真落实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我们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用好国家战略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生存条件,提升发展环境,切实解决制约发展的长期性、瓶颈性问题。贫困地区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外面的企业不愿进来,里面的优势资源难以开发。我们把重点放在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上,加快通达贫困地区的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县与乡镇之间公路建设,早日把一条条致富路修起来,促进人流、货流的四通八达,真正让老区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

  扶贫攻坚进入新阶段,更要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贫困群众致贫的原因很多,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灾致贫,有的因不具备或丧失劳动能力而致贫。2014年,全省基本完成了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建立了贫困户、贫困村电子信息档案,详细记载了每家每户的人口结构、文化程度、致贫原因等具体情况。我们运用扶贫大数据,在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的基础上,分类施策、因户施策,“量身定做”个性化扶持措施,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一是定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雨露计划”,加强就业培训、搞好就业服务,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采取特惠性措施,以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兜底”,保障其基本生活;对生存环境恶劣、就地脱贫难度大的贫困人口,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有序引导贫困人口向县城、工业园区、中心镇、中心村搬迁转移,彻底“挪穷窝”。二是定对象。实施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种养大户和合作组织带动帮扶等办法。三是定目标。通过帮扶到户,使扶贫对象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有明显增强,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目标。四是定责任。落实扶贫到户责任制,把帮扶到户成效作为检验扶贫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考核干部业绩的重要依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为荣,全力以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注重远近统筹

  远近统筹,就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扶贫首先要救急济弱,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为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急事、难事放在前面来办,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的房、水、路、电和特困群体生活改善五大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解决危旧土坯房改造,给老百姓一个安全的生活条件。着力解决饮水安全和用电问题,使贫困地区饮水水源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具备条件的地方逐步用上自来水。加快实施贫困地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满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加强教育扶贫,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以斩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健全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县县有标准化综合医院,乡乡有规范化卫生院,行政村有合格卫生室。总之,扶贫工作首先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多做“雪中送炭”的事,确保贫困群众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发展是减贫、脱贫的根本途径。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才是扶贫工作的长久之计。我们高度重视产业扶贫,把扶贫开发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实施“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措施,按照选准一个优质高效产业、组建一个支撑有力的合作社、设立一个放大贷款的风险补偿金、创建一个部门帮扶新机制的模式,开展产业扶贫到户工程,一揽子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目标不准、资金短缺、经营分散等难题。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引导贫困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尤其要积极推进农村改革,着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大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更好地组织和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生产。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学技。贫困地区农民之所以穷,多数是缺乏致富技术。我们着眼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就业创业知识培训,加强基本文化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为脱贫致富提供最根本的保证、最持久的支撑。

促进内外兼修

  内外兼修,就是既争取外部支持,又激活内部活力。这些年来,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对江西的支持力度较大。《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各支援单位都出台了援助政策,下派了挂职干部,为加快老区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老区人民发自内心记党恩、赞党好、跟党走。我们要用好用足政策机遇,主动和中央单位对接,扎实推进相关政策、项目的落地生效。对已经明确的扶持政策,一条一条认真梳理,一条一条对照研究,一条一条抓好落实;对已经明确的重大项目,制定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确保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

  脱贫致富,既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更要靠自身的主动作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解决贫困问题,固然离不开外部观念、资金、技术、项目的推动,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激发内生动力,靠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绝不能满足于要了多少资金、多少项目,而要着眼长远发展,下大力气培育支柱产业,建好重大平台,这才是老区发展的百年大计。贫困群众既是扶贫开发的受益主体,也是扶贫开发的实施主体。要继续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要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让更多的资本、人才和创新成果在老区落地生根、发展壮大。“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大力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配好配强贫困地区基层领导班子,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帮助贫困村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使之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落实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各项工作和目标任务提供组织保证。要加强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管,坚决防止截留和贪污行为,防止挪用扶贫资金搞形象工程,真正把扶贫开发打造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廉洁工程。

推动齐抓共管

  齐抓共管,就是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要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思路,有效整合扶贫资源,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之一,真正做到工作部署上经常研究,政策资金上加大倾斜,干部配备上优先加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坚持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难点事项亲自协调、任务落实亲自过问,切实把扶贫开发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各级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落实行业扶贫任务,从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统筹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增强扶贫开发整体合力。要继续实施“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即每个县一名省级领导、一个省直部门、一家国有企业定点扶贫和省财政每年专项支持1000万元扶贫资金,有力助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扶贫攻坚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要着力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渠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扶贫捐赠减税免税等政策举措,通过给荣誉鼓励、用政策引导、以机制推进,汇聚壮大社会扶贫力量。要引导民营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到贫困农村捐资助建、助学、助困和培训人力资源、吸纳劳动力就业、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帮助销售农业产品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村带户”活动。要积极开展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要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热心扶贫的先进典型,弘扬“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扶贫、参与扶贫、支持扶贫的浓厚氛围。

  强卫 (原载《求是》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