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一个老区群众掉队 赣州精准扶贫加快农民增收
赣南革命老区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摆脱贫困,是老区贫困群众的愿望。近年来,我市针对扶贫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粗放、散泛等问题,念好“精准”二字诀,在识别、帮扶、管理三个层面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使赣南贫困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精准扶贫的“赣州样本”在探索中已经逐步成熟。为聚焦亮点,报道成绩,展现变化,晚报今日起开设《立下愚公志 打好攻坚战 ——聚焦赣州市精准扶贫工作》专栏,敬请关注。
不让一个老区群众掉队
——我市实施精准扶贫加快农民增收
“生活越来越好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3月29日,崇义县杰坝乡中洞村村民赖厚义高兴地对记者说。2013年下半年,在赣州市移民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和杰坝乡其余134户“水上漂”农户一起上岸定居,结束了几代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活。
杰坝乡“水上漂”上岸是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赣南革命老区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十一五”末,赣州贫困人口达215.46万,有11个罗霄山连片特困县、1419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29.9%,高出全国16.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实为罕见。
近几年来,我市针对扶贫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粗放、散泛等问题,念好“精准”二字诀,在识别、帮扶、管理三个层面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使赣南贫困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自2011年至2014年底,贫困人口减少110多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182元提高到6946元。精准扶贫的“赣州样本”在探索中已经逐步成熟。
贫困状况“逐户摸准”
赣州运用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的“三送”工作,依托“每位干部都联系服务群众,每户群众都有干部联系服务”的双向全覆盖机制,逐户调查摸底,精准建档立卡,彻底摸清底数。
通过“领导联系乡、单位联系村、干部联系户”的方式,全市9.3万名“三送”干部,与228万户群众建立结对联系,对贫困人口进行拉网式摸排,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实现调查摸底全覆盖,把贫困人口全部筛查出来。组织“三送”干部深入到每个贫困户家中,点对点把脉问诊,准确掌握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梳理总结出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等12种致贫情形。在此基础上,与贫困群众一道商定个性化、可操作的脱贫措施,确保心中有数,工作对路。
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的要求登记造册,详细记录贫困人口本人的情况,翔实记载贫困状况和原因,明确脱贫措施和联系干部。同时,建立市、县、乡、村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根据扶贫对象获得持和收入增长等情况及时更新,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扶贫政策“到户滴灌”
致贫原因千差万别,帮扶方式就应多种多样。我市改变以往撒大网的做法,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制定每个家庭的脱贫计划,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责任到人,限期脱贫”,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
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施移民扶贫,促进扶贫开发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融合联动;实施教育扶贫,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实施就业扶贫,通过上岗就业实现脱贫;实施保障扶贫,完善生活、医疗等各项保障制度;实施基础设施扶贫,实施水、电、路、房、网络和环境改善的“六到农家”工程。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确保扶贫举措真实有效。
建立健全扶贫机制
建章立制是实现扶贫可持续、见长效的关键和保障。我市立足实际,先后编制出台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建设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发展规划、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精准扶贫实施意见等,并健全帮扶、投入、社会参与、绩效管理等机制,努力实现变短期措施为常态长效。
在摸索中,我市建立了“六个一”帮扶、部门定点扶贫等结对帮扶机制,同时积极协调39个对口支援部委,结合本地实际,量身定制扶持措施,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信息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我市还完善财政扶贫资金持续增长机制,每年按照不低于财政收入2%的比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市县财政通过压缩行政运行开支、盘活存量资金筹集21.19亿元,市县挂点帮扶单位通过节约开支、向上争取资金等方式筹措30.82亿元,共52.01亿元,用于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帮扶及提供相应的免费担保。市县财政统筹安排10亿元,组建扶贫开发担保公司,为贫困对象发展产业和带动贫困对象就业的农业企业提供免费担保。
在绩效管理方面,加大扶贫绩效考核力度,调整绩效考核指标,对贫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的考核予以弱化,重点加强减贫数量、贫困人口收入增幅、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情况的考核,并把扶贫绩效考核与干部评价使用挂钩,形成“扶真贫、真扶贫”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