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南昌人消暑神器:冰棒、蒲扇、竹床

11.07.2014  10:34

□ 蔡雯捷 首席记者 徐蕾

烈日炎炎,声声蝉鸣,7月7日南昌迎来小暑,意味着“盛夏酷暑模式”开启,接下来的日子里,马上就是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了。央视气象主持人宋英杰的微博上说:小暑节气。天气开始蒸煮、烧烤、煎熬……鲜嫩多汁的我们。

从小暑到大暑节气是江西最热时段。 “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这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苦热行》中的一句。即便是锦衣玉食的封建皇帝,也难逃盛夏的炙热,忍不住写诗发牢骚了。现代人似乎每日都离不开空调、电风扇。那么在没有空调、电风扇的过去,人们又如何度过炎炎夏日?虽然城市的变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条件改善,但那份属于城市生活最原始的记忆依然让人怀念。从小吃到大的冰棒,越来越少见的蒲扇,久违了的竹床纳凉,沉淀的都是南昌人多少年来的消夏记忆……

食:

土豪才吃得起的“娃娃头”

又到一年盛夏季节,大街上各种各样的雪糕与冰淇淋被摆在冰柜里玲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而在几十年前的南昌城里,街头常有老太太拉着一个装着四个轴承的棒冰箱穿街而行,边走边唱:“红豆冰棒三分一根”,每当熟悉悠扬的声音从街口传来,都能吸引孩子们拿着零花钱飞奔而来。那时候的夏天,每天的棒冰消暑是小朋友们最快乐的事。

“小的时候总是担心箱子里的冰棍会化掉,因为箱子就是泡沫做的,外面盖了几层棉被。”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姜元昌说,一直很怀念小时候吃冰棍的情形。

“娃娃头”是上世纪90年代最流行的冰棍,这款冰棒也是无数80后心中承载的美好回忆。不过,那时候的“娃娃头”五毛钱一根,绝对是“土豪”才能吃的奢侈品。80后的南昌市民刘盛华说,每当自己吃着两毛钱的小冰棍,看着一旁啃着“娃娃头”的同学,心里总是充满了羡慕。只有过儿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好几根“娃娃头”。

除了冰棍,老南昌人的消暑饮食还有凉稀饭、大碗茶、绿豆汤、白木耳莲子汤、凉豆腐,黑色白色的凉豆腐被南昌人亲切地称谓“栗子豆腐”。70后的王小姐告诉记者,小时候夏天经常能看到大爷大娘用扁担挑着两桶栗子豆腐,一桶是黑色的,一桶是白色的,用薄荷水浸着。消暑的时候南昌人吃的最多的还是西瓜。而还有一种瓜则是不少南昌人心中独特的夏季回忆,就是 “打籽瓜”。这种瓜比西瓜小一点,浑圆深绿,剖开来瓤呈淡黄色,有很多籽,故名“打籽瓜”。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对当年一种特别的“打籽瓜”充满了怀念,“‘打籽瓜’和西瓜不一样,它里面瓜子多,虽然不是很甜,但水分多,你给摊贩一毛钱,可以在他的三轮车边随便吃,但是不能带走,他要那个籽,成人最多吃三个也就饱了,太渴了吃几个打籽瓜,也是不一样的享受。”

衣:

透气夏布最受欢迎

说完了吃,就要提一提穿了。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上大蒙笼》诗云: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其中提到的就是一种产自江西的独特布料——夏布。

夏布实际上是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布。苎麻纤维构造中的空隙大,透气性好,传热快,吸水多而散湿快,所以穿麻织品具有凉爽感。唐宋以来,江西是全国重要的苎麻产地,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纺织品以麻、葛为主,夏布生产很发达。“夏布”也是老南昌人夏季服饰的主要用料。

自古以来,南昌人就有夏季穿夏布的习惯,人们喜欢选择透气性、散热性较好的夏布制作衣裳和蚊帐。夏布易洗易干,透气通风,穿着凉爽舒适。至于夏布服装的式样,则偏于单调保守,基本就是男装大脚裤,女装为齐膝裤子和不露肩上衣。老南昌人习惯到户外纳凉,男人夏天一条大脚裤或平角裤,上身打着赤膊,这也让“赤膊罗汉”的称呼成为笑谈。

用:

轻摇蒲扇好入眠

仲夏时节,手持一柄扇子,轻轻摇动,凉风习习。这早已成为人们心中深深定格的一幕夏日图景。在晋代学者崔豹的《古今注》中已有扇子的记载。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扇子起源于中国,最早出现在殷朝。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江西靖安李洲坳大墓中,就出土了“天下第一扇”以及“天下第一席”。

除了常见的折扇、鹅毛扇,蒲扇更是老南昌人的夏日必备品。据介绍,南昌有“端午送扇”的乡俗,端午节之后,天气渐渐炎热,已出嫁的女儿要给父母送自己亲手做的扇子,以表孝心。小户人家一般送蒲扇、油纸扇,富裕人家送鹅毛扇,书香门第送折扇,并且题字,附送扇套。 “现在天一热,大家都喜欢蜗居在空调房,容易患空调病,不利于健康。”市民张爱珍说,老南昌人则喜欢带把老蒲扇消暑。夏天一到晚上,老街巷口便聚集着街坊邻居,边摇扇子边说着身边有趣的事,心里也感到特别凉快。“晚上睡觉时,妈妈轻摇扇子,哼着儿歌,孩子很快就入睡了。”

扇子再好,还得自己出力出汗地扇动,在没有电风扇的时候,人们如何在屋内消暑?南昌地名专家、“老南昌”陶端正告诉记者,那个时候,人们用“土吊扇”。土吊扇其实就是自制吊扇,用细木做成长方形木框,挂在房梁事先准备好的铁钩上,垂下一块布,大约1米长、0.4米宽,旁边有一个滑轮,滑轮上装绳子,一拉动绳子,布就来回飘荡,送来徐徐凉风。

除了扇扇子,洗澡冲凉也是南昌人消暑的方式。 在古代,人们就发明了用莲蓬头冲凉,从而消除暑意。 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说。考古专家曾在景德镇湖田窑遗址,发掘出了宋代青白釉面莲蓬头。这个莲蓬头就是古代人用来淋浴的器具,也是现代卫浴中莲蓬头的雏形。

睡:

“竹床长龙”和谐惬意

长夜漫漫,酷暑难耐,不得入眠,于是一种特别的消暑用品出现了,那就是瓷枕。瓷枕之所以能够取凉,就是因为瓷枕一般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透风,而瓷本身又清凉,所以成为古人夏日纳凉必备。 景德镇是瓷都,很早的时候先人就知道采用瓷枕解暑。而且瓷枕的枕面上是釉,枕在上面睡觉能散燥热,还可以提神。瓷枕在江西很多地方都有出土,而且造型各异。

过去南昌人差不多家家都有一两张竹床,专门在夏天乘凉用的。家里地方小的人家,凉床上铺上棉被当床睡觉。在民俗专家梅联华的记忆中,炎热的夏季,家家户户把竹床摆在家门口,竹床上浇上一层冰凉冰凉的老井水,那就成了老南昌人在炎炎夏日里寻觅清凉的法宝。

夏日里太阳一落西,家家户户就为晚上纳凉做起准备来。靠河边的去河里取水,离井不远的则去打井水,用凉水把门前一块地浇湿,让它散去暑气。接着,凉床就被一张张“请”出来,也用凉水浇个透。大多数人家在外面吃晚饭,凉床就也成了饭桌。梅联华说,他小时候住在沿江路,每到夏天的傍晚,家家户户都搬出竹床纳凉,整条沿江路摆起“竹床长龙”,形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吃完晚饭后,人们开始陆陆续续在竹床上纳凉。有的坐在竹床边聊天,有的躺着休息,而孩子们则围着竹床玩笑打闹,好不惬意。50后的市民张立宝说,在他的记忆中,每逢夏天,6点左右,各家各户吃过饭,就开始扯竹床、竹躺椅来歇凉。小孩子们在周围追打嬉戏,男人们下棋、女人们拉家常,清风徐来的夜晚,和谐热闹的日子,美好的记忆。他感叹道,“现在最多也就在自己的小区里乘凉,邻里关系没有从前那么亲密了。”

很多老南昌人对八一广场有个难忘的情结,就连知名艺人邓超回忆故乡时,都总会提及自己幼时常在夏季去八一广场乘凉睡草坪,用拖鞋当枕头一觉到天亮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盛夏时节,南昌人都喜欢拖家带口拿着凉席、扇子在草坪上纳凉过夜,一到晚上广场上足有上万人,场面非常壮观。夜晚的八一广场还有卖冰棒的,卖气球的,好不热闹。每到盛夏,人们还是会想起在八一广场乘凉的情景,那已经成为一种城市记忆的符号,深深地烙在南昌人的心中。

昔日万人纳凉的八一广场四块大草坪已经变成了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广场,南昌人在这里休憩、散步。曾经鲜活的南昌市民纳凉消暑方式正慢慢蜕变成记忆。冯骥才曾道:“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这些记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