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舅”调解室 筑起矛盾纠纷缓冲带

01.11.2022  09:43

  近日,奉新县干洲镇岗上村戴家村小组的种田大户戴某来到该镇“老娘舅调解室寻求帮助。他反映,自己在村里承包了500亩耕地种植水稻,但村里一个用于灌溉水稻的小型水库被几名村民承租用于灌溉其他经济作物,导致水稻生长受到极大影响。得知情况后,调解员余达春组织人员迅速前往现场。经过反复磋商,几名村民最终答应用自己的抽水设备免费为戴某所承包的受旱田地进行灌溉,矛盾就此得到妥善解决。

  一个矛盾调解室,为何加上了“老娘舅”的名字?原来,在奉新县,“听娘舅的话”是当地的一种传统习俗。“用上这个名字,群众听上去既亲切,又形象。”干洲镇党委副书记陈志超介绍,在调解室成立之前,群众有矛盾总是习惯向信访部门反映,“但我们基层的信访工作人员数量少,经常忙不过来,群众也会有意见。

  2017年,在奉新县司法局的指导下,干洲镇成立“老娘舅”调解室,聘请了2名在任村支部书记和2名退休的村支部书记担任调解员。他们具有一定文化和政策水平,了解法律知识,善于沟通且有10年以上群众工作经验,既能帮助群众解决家长里短的纠纷,也会及时宣传防止电信诈骗等知识。

  陈志超表示,调解室成立以来,干洲镇党委积极围绕村、社区矛盾问题,结合农村实际需求,从村民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小事入手,致力于解决辖区内邻里纠纷、物业纠纷、家庭内部纠纷等,已累计化解矛盾纠纷上千起,在村民之间筑起了一道缓冲带,不断完善和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10月17日,记者走进紧邻干洲镇政府的“老娘”调解室,调解员周求利正在与一名村民聊天。“我今天到镇上买东西,专门过来与周书记聊聊家常。去年正因为他的调解,才让我家里的矛盾得到化解。”该村民笑着说,“周书记之前就是我们的老支书,现在退休了,但是一直很关心百姓生活,群众有诉求都会耐心倾听。

  “他们多年来在基层工作,对地方民情熟悉,说话有分量,群众对他们也比较信服。同时,他们也非常热心,愿意帮助群众。”陈志超说,4名调解员特点各异,有的做事细致耐心,有的性格耿直爽朗,处理不同问题都有不同的方法。调解室每天由一名调解员值守,遇到棘手问题,4人随时赶到现场,第一时间进行调解。

  今年8月,乌岚村蔡家村小组村民因桥梁修建问题产生纠纷,导致施工无法开展。“老娘舅”调解室的调解员得知情况后,连续几日顶着烈日在村里走访。原来,这座桥本是当地为方便村民出行专门申请修建的,但在修建过程中,住在桥两边的村民认为桥梁建成后会正对其大门,影响日后出行,反对情绪强烈。为此,调解员找到桥梁施工单位负责人,向其转达了群众诉求,希望其在原来的施工方案上稍作调整,保证桥梁在建成后不会影响村民出行。最终,施工单位同意调整,桥梁得以施工。

  作为调解室年纪最大的调解员,周求利已经65岁,但他仍愿意继续留在调解岗位。“我就是农村出来的,知道村民心里想什么。尽管做调解工作很容易得罪人,但每次看见村民带着情绪来,高高兴兴地走,我心里都非常舒畅和满足。”周求利表示,自己还会继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本领,“只要群众有需求,我一定会出现。

  江西日报记者 陈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