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村老寿星想看戏 全寨“海选”演员排古戏

23.01.2014  17:41

高台戏室内演出现场

有些年头的道具

  核心提示

  近日,在务川自治县涪洋镇的一个山村,一出久违的古装戏剧正在上演。台上的表演者,是寨子里“海选”出来的村民,他们之前从未看过这出古戏。

  这种被称作“高台戏”的古老戏种,已停演多年。这次重新搬上舞台,是为满足一位八旬老太太的生日愿望。据称,她的老伴,生前是一位高台戏演员,两人携手走过近60年。

  老太过生日

  想看高台戏

  这个月满80岁的马朝维老人,平时会哼一些年轻人很难听懂的古戏。

  一个月前,女儿问她有何生日愿望。老人抬头看着堂屋墙上老伴的遗像后,对女儿说“好想再看一场高台戏,可惜现在没人会演了”。

  老人的女儿说,父亲生前是高台戏班子的台柱,专演孙悟空。“跟斗翻得好极了。”她说,父亲在世时,常边拉二胡边哼小曲,母亲在一旁做家务。

  高台戏是一个地方戏,据称发源于明代,因舞台由12张八仙桌搭建而得名。多年前,在务川、德江等地十分流行。看过高台戏的老人说,上世纪60年代末期后,当地没再公演过高台戏。“现在都没人会演了。

  全寨老少加入

  重排尘封古戏

  48岁的马建,是马朝维的一个房中晚辈。其父生前也是高台戏演员。他了解演出程序,却从未演过。

  马朝维的愿望传开后,马建觉得,高台戏作为一个古老的地方戏种,应重新搬上舞台。满足一个老人的生日愿望,也是晚辈该做的事。于是,马建开始和寨子里的人商量。没想到,该提议得到支持。

  随后,马建翻出了尘封数十年的戏班行头。据称,这些行头,有的有100多年历史。

  高台戏剧本是根据《三国演义》、《西游记》、《八仙全传》等情节改编。内容可分为围鱼、招亲、走马、判后、盘山、接拜、砍旗、罗丞战官、黄河摆渡、八仙拜寿等共20余种。

  马建等人翻出古老的剧本,最终确定给老太太演《八仙全传》。“这出戏要‘文一些’,好演点。”他说,临时召集的10多个人,都没演过戏。

  据介绍,大伙请来寨子里看过高台戏的老人“审看”排练。他们想通过这次活动,尽可能让老太太满意,也收集整理些高台戏的资料。

  根据“老人审看团”的建议,马建在有300多人的寨子里,“海选”最合适的演员。“有个演员,是临演出的头一天才找到。”他说,大伙还动员了小孩子。

  半折子戏演了一天

  1月19日,经过半个多月准备,马建等人的高台戏登台演出。

  虽然没办寿宴,马朝维老人家内外都挤满了人。“连周边寨子的一些老人也来了。”村干部说,镇文化站的干部还带来了摄像机,要把这个古老戏种重登舞台的场面摄录下来。

  记者看到,12张八仙桌搭建的舞台,就摆在马朝维家的院坝里。台子三方用竹篾晒垫围着,里面再挂几块旧床单,拼出一个简陋的戏台。

  演出从19日上午10点过开始。随着剧情的变化,演出场地,也在戏台、马家堂屋等之间变换,断断续续演了20多个小时。“这已是‘精编版’了。”马建说,正规的高台戏演出,一个折子就要两天时间。

  据介绍,尽管14位演员很卖力,演出还是有很多缺憾,有时是忘词,有时是站错位,甚至还有笑场。不过,包括马朝维在内,观众们仍非常热情。

  看过高台戏的老人说,高台戏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十分高,李金城等这些已故老演员,很多从三、四岁就开始练习。“比如戏里面的关公过桥情节,要求扮关公的演员声音洪亮、具有震撼力,站在屋檐下吼一声,屋梁上的灰都能震下来。”他说,这个演员,从小就要把一个沙袋压在胸口上练呼唤,常把嗓子都喊出血。

  “从没看过高台戏,娃儿些能演成这样,不错了。”马朝维老人说,更重要的是,她感受到了孩子们的一片孝心和寨邻们的一片热心。(刘建梅 本报记者 黄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