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掉牙的维权数字说明了什么

15.03.2014  17:59

    新华网江西频道3月15日电(记者 袁慧晶)“3·15”到了,各地消协纷纷发布2013年度的维权情况、消费忠告。一个个数字的背后,却是让人喜忧参半的消费现状。

    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消协的投诉解决率普遍达到90%以上。这表明,在过去的一年中,各地消协在及时有效化解消费纠纷、加强监督维护消费者整体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然成为消费者维权的重要渠道。

    但我们也忧伤地看到,诸如“××投诉再创历史新高”“××投诉依然是焦点”“××产品投诉量虽仍居榜首”等似曾相识的描述出现在年度维权报告中,“慎签房屋装修合同”“老年消费者谨慎购买保健品”“提防汽车4S店的忽悠”等消费提示年年“换汤不换药”。

    不管“3·15”来来去去多少回,一些消费领域的投诉“顽疾”并未根治,一些消费者还在一些老问题上“栽跟头”。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一环节出了错?

    消费者协会在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纠纷时帮忙化解纠纷,其能力大小和范围是有局限性的。让市场秩序健康有序地发展,不应过多地依赖于消协,更多还要依靠商家自律以及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

    消费领域的“顽疾”归根结底还是商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在作祟,忽视了社会公平、市场秩序以及消费者权益。一些监管部门弃自身职能于不顾,“沦陷”在不法经营者的“糖衣炮弹”之中,对不法经营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应被曝光和究责。

    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应建立在市场道德、政府监管与法律制度均高效的环境之下。2014年是新消法的贯彻落实年,诸如“举证责任倒置”“网购七天内无条件退货”等备受消费者好评的新法能否落到实处,还需要商家、消协、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期待来年“3·15”,喜的数字能比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