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老有所养”:政府提供登门日常护理服务
预计到2035年,中国将进入超级老龄社会,这意味着每两个劳动人口就要供养一个老人。不仅中国,老龄化问题亦波及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日益成为国际性话题。全世界人民都在发愁:老了以后咋办?
在国内,老有所养,除了牵涉养老金问题,还包括医疗保健、养老居住、老年护理等方方面面。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再到超级老龄化社会的演变过程中,未雨绸缪,尽快制定和完善公共养老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政策措施,成为眼下的当务之急。
让穷人也住得起养老院,是不少发达国家政府养老设计的重要原则。在澳大利亚,政府出钱而且出大头建养老院,发展社区和家庭养老服务。基础护理费和食宿费由政府和受照顾者共同分担。但若遇到经济条件差的老人,政府会增加补贴,甚至最终为老人免单。
对于国内养老机构避之不及、保姆不愿照顾的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加拿大政府规定,养老院每收留一个这样的老人,每天可得到116加元补贴。这就使得人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养老待遇,即使重病老人也有地方收留。
当然,政府不是“冤大头”,其买单行为大都本着照顾最弱势群体的原则。在德国,如果不需要护理、够不上重病的老人也想住养老院,没问题,但必须“全自费”。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在许多老人看来,养老院再好,也不如自己家好。于是,居家养老、就地养老在一些发达国家蔚然成风。
荷兰便是倡导这一理念的国家之一。即使老人瘫痪在床,荷兰政府仍然鼓励他们在家养老,并为此提供天天登门的医疗和日常护理服务。英国的上门服务细致到了帮老人购物、清扫、洗衣、做饭、取处方、外出陪伴等,某种程度取代了私人家政保姆的角色。在新加坡,政府还提供日托服务,成立所谓的“托老所”。白天老人在这里接受照顾和护理,有人给做饭,门对门式接送;晚上回家与家人同住。
无论登门,还是“日托”,显然都可让老人住得更舒心,也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医院床位短缺的难题,避免发生国内个别养老院“百年等一床”的尴尬局面。
除了资金、养老模式和服务种类外,一些国家养老院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体贴入微”。小到过道宽度、噪声标准、是否方便公交购物,大到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核、养老机构官网的专业化设置、以及养老院如何分类,都是重要考核指标和数据,处处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以日本的养老设施为例,专为处于不同身体条件和社会情况的老人量身打造,有的为一般健康老人设计,有的为低收入者打造,有的针对护理程度较高的老人,有的为患有认知症的老人提供服务,有的是医院和家之间的过渡性养老设施,还有的提供无护理保险的临时护理。如此细致周到的分类,总有一款适合你。
记得歌手汪峰唱道:“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的确,人终有一老,终有需要依靠和照顾的一天,而中国“两人养一老”的超级老龄社会正在迫近。老龄化时代,如何能让自己及家人老有所养,不致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本报特约评论员、新华社记者 丁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