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得实惠 共产党得民心

29.04.2014  12:54

帮助群众选准产业发展路子,提高群众致富“造血”功能,是“三送”干部的必修课。图为4月17日,驻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三送”干部赖毅宇(左一),为村民传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许军摄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面临的重大考题。赣南苏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形成地、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诞生地。近几年,赣州坚持把弘扬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作为最生动的教材,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简称“三送”工作),创建“双向全覆盖”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探索践行群众路线科学路径,激励和推动党员、干部“进村赶考”,形成了老百姓得实惠、共产党得民心的喜人局面。

赣州位于江西南部,又称赣南,是江西最大的行政区,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928万,有“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稀土王国”“世界钨都”“脐橙之乡”等众多美誉。

赣州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在践行群众路线方面有着光荣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积淀。一首“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客家山歌传唱至今。

进入新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党员干部队伍结构的变化,一些干部作风不实、不接地气,下基层走马观花、做工作蜻蜓点水,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实际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群众说,现在路宽了、手机有了,干部却难见了、事也难办了。由于战争创伤、地理位置等原因,长期以来,赣州处于后发展、欠发达状态,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干部作风中这些突出问题不解决,脱贫致富、加快发展就无从谈起。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指出,当年苏区干部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树立了党群干群亲如一家、血浓于水的典范,新形势下继承革命传统,弘扬优良作风,是历史赋予赣州的光荣使命。为此,赣州于2010年12月创造性地启动了“三送”工作。

送政策”,立足宣传解惑,帮助群众掌握政策,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送温暖”,立足排忧解难,关心群众疾苦,解决感情不沟通问题;“送服务”,立足发展致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宗旨不落实问题。

从2010年底到现在历时三年多,“三送”工作常抓常新,成效明显,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中央有关部门也向全国推介了这一做法,成为全国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批“三大典型”之一。

以“三送”为抓手,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苏区好作风

三年多的实践,赣州将“三送”工作逐渐清晰定型为全覆盖常态化的践行群众路线平台。“三送”是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具体化,主要特色是:全覆盖参与,常态化联系,融入式服务,制度化推进。赣州以“三送”工作为抓手,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苏区好作风,有效地破解了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面临的一些普遍存在、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直接联系双向全覆盖,真正融入群众

赣州采取“三联系一挂职”的方式,安排全市9.3万名干部与228万户群众结对联系,实现了直接联系群众“双向全覆盖”:每位干部都参与联系服务群众,每户群众都有干部联系服务。

一是领导联系乡。每位市、县领导均联系1个乡镇。二是单位联系村。每个市、县单位联系1个以上村,做到全市所有村均有单位联系。同时,各单位抽调干部组成驻村(社区)工作队,其中由1名县处级或科级后备干部任工作队长。三是干部联系户。市、县单位干部每人联系10户重点群众。重点群众主要为产业大户、五保户、低保户、困难党员、军烈属、残疾人、留守孩,留守老人、因病返贫和因灾致穷人员、信访户等。其他农户由乡镇干部采取分片方式负责联系。县城所在镇(街道)设立工作组,分片联系社区居民,既确保了全市每户群众均有干部结对联系,又使机关的业务工作不受影响,基层的主体作用不受干扰,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干部愿意、群众满意。从锻炼干部的方面考虑,要求市、县新列县处级、科级后备干部和新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原则上到村锻炼一年,参与“三送”工作。

按照“三送”工作要求,所有干部下到基层,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平等融入群众;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真心融入群众;驻村干部每月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20天以上,不驻村干部每季度走访联系户一次以上、每月与联系户通话一次以上,长期融入群众。

很多群众反映,过去不知道到哪里找干部,开展“三送”活动后,群众有需求只要打个电话就能找到干部。

2.同甘苦办实事,赢得群众信任

干部喊破嗓子,远不如甩开膀子。做群众工作,投入金钱,可能远比不上投入感情。

过去干部下基层,听取汇报多、调查研究少,看得多、干得少,说得多、兑现少。为了打开群众的“心门”,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赣州要求所有“三送”干部必须沉下身子到群众中去,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干部沉下去,而不是浮在表面。同时赋予三送”干部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帮扶任务。如单位联系村(社区),主要是定点包扶贫困村,在资金、项目、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干部联系户,主要是常态化收集民情民意,实打实和群众结对帮扶,做好每一件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事情。市、县两级整合水利、交通、扶贫和移民、乡村建设等涉农资金,统筹用于“三送”项目建设。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集中用于立不上项目的小型公益事业建设奖补,为群众解决了许多盼了多年、单靠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切身利益问题。各单位也从有限的工作经费中挤出资金为基层做好事、办实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这些措施,使得干部与群众距离大大拉近。

过去干部下基层,来时要招待,走时还要拎土特产,“走一趟、撮一顿”。赣州“三送”工作起步之初,就严格要求干部必须住在农家,不能住招待所;必须自交伙食费,不能增加群众负担。干部与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有效树立了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干部的实际行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少了埋怨、多了信任,有难事总是先找干部帮助,有了心事也愿与干部谈心。

3.制度保障常态化,建立“不走”的工作队

根据一年多的实践,赣州将“三送”由阶段性活动提升为长期性工作,由“活动”到“工作”两字之变,“三送”迈出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的关键一步,形成了督促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三送”常态化的保障制度包括:干群结对关系原则上五年不变。驻村干部在乡、村挂职的应挂满两年以上,不挂职的可一年一轮换。干部走访群众记“民情日记”,对群众诉求建“民情台账”,实行首问负责、归口办理、限时办结、跟踪督办、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等制度,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建立全市统一的96333群众热线和信息服务中心,24小时受理群众电话、短彩信、网络诉求,对群众诉求实行集中受理、分级承办、限时反馈。实行电话抽查、明察暗访,督查“三送”干部到岗到位、联系服务群众、兴办好事实事情况,同时每年对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进行考评,扬先惩后。

制度的规范与保障,使干部下基层能够下得去、呆得住,下去以后有事干、干得好。

4.建立干部选用工作链,锻炼干部能力作风

赣州将“三送”工作作为干部作风建设的练兵场,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逐步建立干部到基层培养、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的干部选用工作链。

在乡、村党务公开栏公示责任单位、下派干部名单、联系对象等信息,并就帮扶具体事项、措施及完成时限、成效等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为保证承诺兑现,还引入民意测评机制,每年采取实地考核、问卷调查等形式,组织当地群众对“三送”驻村工作队及驻村干部进行满意度测评。干部干得怎么样,最终群众说了算。

赣州年终还组织干部“双述双评”,既向组织述职,又向群众交账,并接受群众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记入干部“群众工作档案”。选任干部时,将考察延伸至干部的联系点,联系户满意率低于90%的不提拔使用,低于80%的诫勉谈话,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三送”工作的深入推进,冲洗了干部身上慵懒的习气。对政策一知半解、不注重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联系群众走马观花、办事情急功近利贪大求洋、不敢触碰矛盾较集中的问题等一系列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四风”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取得了以群众评议促群众满意的效果。驻赣县江口镇旱塘村“三送”工作队长李豫玲,参加“三送”前没有在基层待过一天,刚开始进村入户时处处碰钉子。基层两年的锻炼,村里一位老书记评价她“会说农家话,会干农家活,会办农家事了”。2013年10月,李豫玲因“三送”工作群众反映好,被任命为赣县政府办副主任。

【1】 【2】 【3】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