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路眼中的“春运三变”   

25.02.2016  15:16

  新华社南昌2月25日电(记者齐中熙、陈春园)春运年复一年,岁岁似有不同。南昌客运段Z66次列车长胡聪在春运线上已经奔忙了22年,她眼中的春运变迁另有一番深意。

  ——热点在变。春运是百姓关注的焦点,也是媒体报道的热点,每年春运媒体都会蹦出几个“热词”。“2元钱内部”“抢票软件”“12306瘫痪”……胡聪初步梳理后发现,以前媒体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上。然而,“十五元盒饭不断供”“动车上不售泡面”……这两年媒体关注的热点发生变化,更多地指向“服务”。

  从“买票难”到“服务好”,热点转换的背后是中国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和运能的巨大提升,南昌铁路局春运期间日均运能已由2008年的38万人次增至2016年的56.8万人次。“对我来说,一天接上百个电话受托买票、乘车的日子一去不返了,今年春运多了一份轻松!”胡聪说。

  ——文化在变。胡聪刚跑车时的梦想是当一名列车广播员,在那个“BP机、大哥大”时代,列车广播是旅途主要的文化生活来源,旅客不但可以听新闻、相声、小品,还可以为亲友点歌。

  “现在,放眼车厢全是‘低头族’,无论是务工人员还是商人白领,手机、掌上电脑成了旅途的另一半。”铁路部门如今也提倡“无干扰服务”,动车上还取消了专职广播员,站点信息是自动播报的。

  在胡聪印象中,《军事天地》《知音》《读者》这些杂志曾经是列车上的热卖品。“现在一个月跑六七趟车,顶多只能卖二三十册,手机上的电子书应有尽有,旅途文化的变迁折射了社会的多元和进步。

  ——文明在变。蛇皮袋、闷罐车、风雨棚、拥挤、脏乱、狂热、冰冻……这一个个刻在百姓心中的春运记忆,历经二十余载,在胡聪看来已渐成回忆。

  2月1日,南铁开行了一趟泉州始发的务工人员动车专列,胡聪这样描绘了车上的场景。1000多名来自泉州地区的新一代务工人员,个个衣着整洁,花花绿绿的皮箱在行李架上摆放得整整齐齐,许多务工人员身边还带着孩子一同回乡过年……

  “乘坐高铁、动车返乡,正在成为许多务工人员春运出行的首选。往年挤得水泄不通的普速列车,今年春运高峰期间却经常有剩余铺位。

  “从春运攻坚战,到温暖回家路。车上遇到一些不文明行为,旅客不再冷眼相看,经常会主动帮助列车员制止。”胡聪高兴地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