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专访】梦想在坚持中闪光

08.07.2015  17:49


人物简介: 孙志远,2012届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于2015年成功考取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先后荣获201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3~2014学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丰华奖学金”,2012~2013学年校优秀研究生“二等奖学金”,2013~2014学年校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学金”。曾主持过一项校级创新基金,参加过2013年第二届能源材料与材料应用国际研讨会以及全国非银盐先进影像技术和功能材料科学与应用研讨会,在研究生部举办的首届科技文化节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在SCI发表三篇论文,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人生格言。

刚下过雨的校园,有种与酷夏不相衬的凉爽,看着老校区主干道上相互攀附的香樟,那绿仿佛也明晰清丽了不少,就像今天的采访对象孙志远学长的梦想——中科院,终于清晰可触了。踏上物理实验楼六楼,办公室突然探出一个头,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这个亲切而满身校园气息的山东汉子就是今天的采访对象——孙志远。

恰如其名字,“志远”,这位山东汉子很早就志存高远——考进中国科学院。从大学开始他就梦想考取中科院,然而研究生考试的失利使得他的梦想晚了三年。来到我校学习之后,他仍不忘初心,继续踏上了漫长的三年求博之路。在导师严格耐心的指导下,在学校实验室一次次的操作中,在得到一次次实验成果的喜悦后,一位研究生科研的灵感在与这些器材的碰撞中诞生,而梦想也变得似乎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他告诉记者“每次接触了仪器设备之后,就觉得与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考博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他的梦想不是局限在高薪资的就业,而是对学术的一种高层次的研究和追求,物理化学专业硕士学历其实比博士学历更容易就业,因为博士研究的领域更窄更精细,更适合科研领域,而企业成果要考虑商业效益,加之博士对企业的资薪要求必然也比硕士要高,综合考虑反而不得企业青睐。然而,梦想所在的地方,单枪匹马也要抵达。正因为这样,他成了我们学校物理化学专业的第一个考取博士的研究生。

如果你多看一些科普读物,会发现生活处处都是化学,特别神奇特别有趣。”孙志远告诉记者,读本科时,家人希望他学医,或者是考公务员,因为家里有人从事这两个领域工作,但他完全没考虑,兴趣不在此处。“一个人感兴趣的东西可能很多,但我们精力有限,不可能都去做,选择了一项就要一直做下去,在不断深入中会发现更多地乐趣。”孙志远从很早就打算考研,是个打持久战的战士,每天早上六点起来,晚上十一点回去睡觉。可但凡有所爱好的人,都会在该事物上有所偏颇,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他也不例外。偶尔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会紧盯着实验物品,思考、探究,连吃饭也忘记。“实验结果都是未知的,有可能失败,也有可能会合乎你的预期结果,偶尔还会有惊喜,就是你会发现化学物质发生作用之后,产生了比你预期结果更稀有更珍贵的物质。”这想必也是一个对化学专业有兴趣的学生在实验中找寻到的莫大的乐趣,而这乐趣就是支撑他本科、研究生阶段乃至将来都选择化学这个方向的原因。

众所周知,做学问搞科研是最寂寞的事情,默默无闻,失败的次数永远是成功的无数倍。“研究生阶段都需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需要查大量文献,一个实验需要的时间可能很长很长,有的物质反应很慢,可能一上午才出现反应现象,有时会非常无聊。而实验结果下来,方案可行也有可能做失败,可能一些小的细节除了问题,一些没有被写到实验报告里的细节,这就需要不断试验。”他提到一次实验中有个变甲基的步骤,做了好几次都做不出来,最后找老师指导,又看了好几篇文献终于做出来了,但产率很低,后处理也麻烦。还有第一篇发表在SCI的论文,那时候刚接触,初稿就花了一个暑假再加半学期才完成。孙志远告诉记者,跟他一同参加复试的还有一个北大的研究生,但是由于是保送生,那个学生三年没有做出一点成果,以为顶着北大的光环就能得到录用,但面试官后来告诉孙志远,就算自己名下没有学生,也不打算招收那样的学生。坚持做实事是孙志远给学弟学妹们的最忠实建议。“博导们也都是从我们这个阶段走过的,我们做了大量实验,写了论文,就算实验大部分失败了,就算论文没能刊登,他们也会感受到我们对这个专业的热爱以及求学的欲望,会认可我们的努力。

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成功真的不仅仅取决于努力,还取决于应考的心态。记者问孙志远:“有没有想过会有可能考不上,毕竟是中科院,想想就让人觉得很遥远?”他笑着回答:“要是没考上就去工作嘛,这三年我就踏踏实实多做实验,自己的兴趣在这里就好好享受每一个实验,而且考博和考研有很大不同,你做了人家就看得到。总之,坚持认真做事就好。”可不是,一个人的未来就像是在做一个化学实验,结果有可能是你失败了但得到了经验,也可能是你成功达到预期,也有可能你得到预期之外的惊喜,而我们能做的只有专心致志想方设法去完善实验步骤和过程。实验做多了做久了也会无聊烦闷,那种时候孙志远会和实验室的同学去踢踢球散散步,也会给从前的老友打打电话,之后一如既往地专注于实验。对于自己在研究生阶段荣获的一些奖励,他表现得很低调,听到记者提及也只是笑笑。而对于国际国内会议等机会,他感触稍多一些,“参加会议的很多专家都很厉害,能够前去交流当然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平时我们也很注重和同学以及导师交流,但这种时候更令人振奋和激动,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启发。

失败的经历大同小异,可成功却各有千秋。愿每一个以梦为马、坚持奋斗的追梦人都能得偿所愿,也祝愿孙志远同学在中科院有所成就。